外资企业在印合资经营的历史却给这些新来乍到者敲响了警钟:这里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印度并非外企乐土

来源:《华尔街日报》  |  作者:Peter Wonacott / Eric Bellman  |  阅读:

从沃尔玛(Wal-Mart Stores Inc.)到菲亚特(Fiat SpA),跨国公司正争先恐后地通过与本地企业合资的方式进军印度市场。但外资企业在印合资经营的历史却给这些新来乍到者敲响了警钟:尽管印度经济增长迅速,城市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但对外国人来说,印度市场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这种局面不仅对那些希望在印度这一巨大且深具盈利潜力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外国企业不利,而且,造成这一不利局面的诸多法律、文化乃至物流服务方面的障碍也是印度经济的沉重负担,这使该国一些重要领域无法获得急需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对印度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和实现全面富裕是必不可少的。

自从印度经济上世纪90年代初对外开放以来,先后已有数十家合资企业陷入困境,它们中有许多家最终都不欢而散。虽然有些合资企业终止运营是因为印度政府已逐渐允许外资在某些行业独资经营,但合资企业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却是合资双方在经营中出现分歧、在企业发展计划上发生矛盾,或是双方在分享合资企业的利益方面产生了冲突。

以法国企业达能公司(Danone SA)为例,它就与其印度合资伙伴Wadia Group产生了矛盾。这两家公司在加尔各答合资创办了糕点生产企业Britannia Industries Ltd.。 Wadia Group将达能告上了孟买的法庭,以阻止后者独自投资另一家印度企业。Wadia家族和达能控股的一家英国公司各持有Britannia四分之一的股份,该公司其余股份在股票市场上公开上市交易。达能和Wadia Group都表示,双方的分歧不会导致合资关系的结束。

外国公司要想进入印度巨大的零售、消费者银行、电信和媒体等市场,目前仍然只能选择与印度企业合资经营的方式。合资双方能否顺利消除经营中的各种隐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印度经济能否继续迅速增长。鉴于现有合资企业的诸多问题,一些外国公司已放弃了大力拓展印度市场的打算。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据信,其10亿人口中约有3亿是中产阶级,过去3年中印度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8%以上。印度政府预计,在截至3月31日的本财政年度内,印度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将达到120亿美元,不过与中国去年获得的694亿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仍相形见绌。如果印度要实现今后5年政府和民间的基础设施投资达到3,500亿美元的目标,它就需要吸引到更多外资。

孟买金融咨询机构Zoom Cortex的总裁约翰•班德(John Band)说,去印度创办合资企业的人应该预先做好失败的打算,真的失败了也应坦然面对。

即使那些一度欢迎外国人来合资的印度企业现在也对合资经营丧失了兴趣。上世纪90年代,由默迪家族控股的印度企业集团Modicorp与摩托罗拉(Motorola Inc.)、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 Co.)和施乐(Xerox Corp.)等跨国公司组建了一系列合资企业,该公司董事长B•K•默迪(B.K. Modi)还因此获得了“合资先生”的绰号。

但自那以来,他成立的合资企业──包括与上述3家美国公司合资成立的企业──已有十几家先后解散,其原因要么是政府修改了规定使得合资经营方式不再是唯一选择,要么是合资双方产生了分歧。

默迪现在将合资企业看成是麻烦之源,并认为合资经营会妨碍印度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他回忆说,当年印度高科技企业Wipro Ltd.的创始人阿齐姆•普莱姆基(Azim Premji)曾劝告他,不要合资,因为外国公司会使印方合资伙伴及他们羽翼未丰的小品牌变得黯然失色。默迪说,“他对我说‘你会后悔的。’现在,我真地后悔了。”

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在2005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93至2003年期间在印度成立的25家主要对外合资企业中,只有3家生存了下来。调查将合资经营失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印度合资方没能向企业投入足够的资金以推动企业迅速成长,从而令急于拓展印度市场的外资伙伴大感失望。

当然也存在合资双方皆大欢喜的例子。1984年,日本本田汽车公司(Honda Motor Co.)与印度自行车生产商Hero Cycles Ltd.组建了摩托车企业Hero Honda Motors Ltd.,本田公司和控股Hero Cycles的芒贾尔(Munjal)家族各持有该公司26%的股份,公司其余股份在股票市场公开交易。Hero Honda目前占有印度摩托车市场的半壁江山,摩托车年产量约为300万辆,它表示,计划在今后3年内将摩托车年生产能力提高到500万辆以上。

但大多数合资企业却都结局不佳。美国公司Guardian Industries在1989年与默迪家族旗下企业Modi Rubber Ltd.在印度成立了一家生产浮法玻璃的合资企业。Guardian现在正与财务上遇到麻烦的Modi Rubber打官司。在印度政府修改法规允许外国公司在印度建立独资玻璃生产企业后,政府曾不顾Modi Rubber的反对允许Guardian在印度进一步扩大业务,Modi Rubber此后对Guardian的扩张努力大加阻挠,致使Guardian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跨国竞争对手在印度市场大展拳脚。

Guardian一位发言人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Modi Rubber副董事长V•K•默迪(V.K Modi)也未回复要求发表评论的书面提问。B•K•默迪则说这一纠纷正在解决当中。

一旦有可能,许多在印度经营的外国公司都会选择从合资企业中抽身出来独自开展业务。在印度政府放宽对投资银行业的限制后,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过去3年中已先后与其印度合资伙伴分道扬镳,建立了自己的独立业务。美林公司出资约5亿美元收购了其合资公司DSP Merrill Lynch中印方伙伴持有的大部分股份。高盛则作价7.5亿美元将其在合资企业中的股份悉数出售,而这家与印度公司Kotak Mahindra Bank Ltd.合资成立的企业原本经营得还很不错。

即使是在那些印度政府已对外国投资放松了限制的领域,外国公司的现有印方合资伙伴仍能制造麻烦。根据印度政府的一项规定,外国企业在其现有合资企业之外另外设立一家独立的子公司时,如果该子公司与现有合资企业开展相同的业务,那么这家外国企业必须首先获得印方合资伙伴的“不反对证明书”。

这一规定已使日本汽车零部件生产商Takata Corp.在印度创办独资企业的如意算盘落了空。Takata于2000年与印度公司Abhishek Auto Industries创办了一家生产车座安全带和电动车窗的合资企业。虽然印度政府已允许投资汽车零部件业的外国公司在印成立独资企业,但Abhishek的发言人库帕塔(Dhiraj Dhar Gupta)却表示,该公司不会允许Takata在印度创办独资企业。Takata在东京的发言人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而在一些重要行业,外国公司仍只能被迫选择合资经营的方式在印度开展业务。以沃尔玛为例,它便与印度最大无线通讯网络的运营商Bharti Enterprises Ltd.结成了合作伙伴。沃尔玛在印零售店铺的所有权将归Bharti,因为印度法律禁止外国投资者控制这类零售资产,而沃尔玛则向这些在印度的连锁店提供批发和物流支持,因为法律已允许印度的批发和物流企业由外资控股。沃尔玛的英国竞争对手Tesco PLC和法国竞争对手家乐福(Carrefour SA) 也正在印度当地寻找合作伙伴。

今年8月,道琼斯公司(Dow Jones & Co.)旗下出版物《华尔街日报》与《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的母公司HT Media Ltd.达成协议,将向《印度斯坦时报》新推出的商业子报Mint提供文章和其他内容。据道琼斯在香港的一位发言人称,道琼斯公司与印度报业公司Times of India组建合资企业的计划已于2004年搁浅,因为印度政府并未像外界期待的那样修改规范外资拥有印度媒体的法规。

香港和记电讯有限公司(Hutchison Telecommunications Ltd.)与孟买如亚(Ruia)家族组建的合资企业也因双方的纠纷而处境尴尬,纠纷的起因是和记电讯打算出售它在这家合资企业中的股份。合资双方承认彼此存在意见分歧,但坚持说合资企业即使解体也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不过,作为该合资企业的印度出资方,如亚家族旗下企业Essar却不愿外方合资伙伴撇开该合资企业另建一个电讯网络。而和记电讯在事先未告知Essar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一部分股份出售给埃及企业Orascom Telecom Holdings SAE一事也令Essar感到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