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丛林热战,“干净钻石”的谎言和一个野心勃勃的游戏破坏者……夺目钻石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血钻”启示录

来源:2007年2月 总第131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张晶  |  阅读:

连绵的丛林热战,“干净钻石”的谎言和一个野心勃勃的游戏破坏者……夺目钻石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塞拉利昂东部热带雨林深处,叛军占据了一处山谷,指使俘虏来的数千当地男人寻找钻石以获得购买武器发动内战的金钱。这些男人半裸着站在河床里,弯腰试图从水底泥沙中搜寻出叛军所需要的钻石。一个奴隶找到一颗小小的粗钻(未经切割加工的钻石),含在嘴里,叛军头子发现后立即将其枪杀。所罗门·范迪在不远处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决定将刚找到的大约重100克拉的钻石藏在脚上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试图逃脱叛军头子的视线。他的命运从此改变…… 
 
这是2006年12月在北美上映的《血钻》中的一幕。这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又一次显示了好莱坞制造争议性话题的能力,将曾助长中西非诸多国家内乱的血腥钻石交易重现公众视野。 
 
影片某些情节就像现实的翻版,上个世纪末,全球最大的钻石商德比尔斯像电影中范德坎普家族一样被公众指责为购买血腥钻石,助长中西非国家战乱的罪魁祸首。从那时开始,这个行业中最隐秘的一面被揭露。 
 
“这是一个任何严肃的行业都不会发生的事情。”《经济学人》曾这样评价德比尔斯一手缔造,并牢牢掌控一个世纪的钻石行业。 
 
《血钻》是否如《刺杀肯尼迪》一样,是阴谋论者对现实的讽喻?这一次,现实走在了电影前面,德比尔斯已经成功地把自己改变成全球反对血腥钻石交易的旗手,并试图通过打击这一“肮脏”交易,稳固自己在这一行业的垄断地位。 
 
一位业内人士对《环球企业家》指出,打击血腥钻石最大的获益方就是德比尔斯。血腥钻石让德比尔斯找到了一个机会来拓展其品牌——如果德比尔斯能够成功成为唯一的“干净钻石”供应商,就能够牢牢控制住市场,将反对者逐出竞技台。  
 
【血腥钻石】 
 
一直到本世纪末,德比尔斯都是通过控制库存来操控钻石价格。这个政策起源于1934年的经济危机。当时,经济萧条使对奢侈品的需求急剧萎缩,钻石价格暴跌。德比尔斯主席厄内斯特·奥本海默决定孤注一掷,买下了市场上所有的钻石原料——如果钻石价格继续下降,德比尔斯必然破产,如果钻石价格回升,德比尔斯将从此垄断粗钻供应。结果奥本海默赌赢了。 
 
此后60多年内,德比尔斯一直通过这一策略控制钻石价格。到1990年代,中非和西非的一些钻石产地被当地反政府武装控制,他们通过走私钻石购买军火。钻石走私、内战、人民的死亡和流离失所构成了危险的循环,无止境的灾难愈演愈烈。 
 
但为了继续买断钻石垄断市场的公司策略,德比尔斯仍然购买这些血腥钻石。英国《金融时报》在1999年称其获得证据,能够证明德比尔斯在1992年,为了保持钻石高价位,从内战中的安哥拉买走了价值1400万美元的钻石。 
 
这让德比尔斯成为众矢之的,钻石代表纯洁和高尚生活,而与之相称的“干净商人”的形象却距离德比尔斯越来越远。本来,德比尔斯可以效法国际军火商和烟草巨头,用诸如“杀死人的是人而不是武器”、“我不做也会有其他人做”的逻辑为自己开脱。但德比尔斯显然找到了另一条思路,在控制全球钻石新产地难度增大的情况下,干脆180度转变立场,站在了全球反对血腥钻石交易的第一线,并不失时机地把自己打扮成“唯一的干净钻石供应商”。 
 
这是一条新的垄断市场的思路,是德比尔斯成立以来最根本的战略转变。 
 
事实上,转变的动力早已存在,舆论的指责只是在背后推了德比尔斯一把。 
 
上世纪末位于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新的巨大钻石矿区被发现,来自澳大利亚的力拓、必和必拓等竞争者不断地吞掉德比尔斯的市场份额,而1992年才成立的俄罗斯国有钻石公司目前已拥有全球20%的粗钻供应,加上钻石的库存成本高昂,通过控制粗钻供应操纵价格的难度已经越来越大。 
 
现在,在打击血腥钻石交易的旗号下,德比尔斯已经组织起了一个同盟,盟友包括非政府组织环球目击者、英国政府、联合国以及非洲主要的钻石生产国南非和博茨瓦纳。 
 
环球目击者和英国政府曾经试图建立一个从“矿井到手指”的钻石跟踪体系,这意味需要追踪全球钻石交易网络的每一个环节,从安哥拉、刚果等地的钻石矿,延伸到比利时安特卫普、印度孟买、以色列特拉维夫港的钻石贩卖商的办公室,一直到北美、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各钻石零售商美轮美奂的钻石店铺,最终到新娘无名指上的结婚钻戒。 
 
迄今为止,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钻石交易过程极其复杂。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佛兰德古镇是世界上最大的粗钻贸易中心,年销售额达230亿美元左右。印度人、比利时人、以色列犹太人和黎巴嫩人控制着这里,这些钻石贩卖商彼此之间的交易不需要任何凭证,而是建立在长期合作形成的相互信任基础上,即所谓“君子协议交易”。 
 
然而德比尔斯却似乎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誓将血腥钻石从全球钻石体系中彻底消灭。2003年,上述联盟通过了金伯利协议,来自71个国家钻石行业的公司加入了这一协议。 
 
按照协议,只有加入金伯利进程的国家才能合法出口钻石原石。钻石原石开采之后,将对其来源进行检查,以确保是非冲突钻石,并签发一份证书,每份证书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序列号,进口或出口未经认证的钻石原石,则属违法行为。 
 
德比尔斯的市场销售公司DTC总经理Paul Rowley对《环球企业家》说,过去那些粗钻石贸易挣来的钱用于反政府武装是“可恶的,不能容忍的”。德比尔斯公司对血腥钻石持“零容忍政策”,德比尔斯的钻石100%来自于非战乱区域。 
 
为了达到完全“洁净”,德比尔斯和其125个内部看货商遵循“最佳实施原则”,即承诺不从任何不参加金伯利协议的供应商那里购买和交易钻石。 
 
而金伯利协议的违背者在这个行业中的地位将面临着被彻底边缘化的命运。刚果民主共和国由于不能说明其出口钻石来源在2004年被禁止进入全球钻石贸易体系。而新涌现的钻石生产国包括南美三个国家巴西、圭亚那和委内瑞拉在内,则被指责为存在大规模的非法钻石贸易国。2005年,委内瑞拉也被逐出金伯利协议国。 
 
在某种程度上,德比尔斯仿佛在恢复中世纪古老的行会制度,把普适的市场经济原则挤出钻石行业。 
 
德比尔斯的钻石供应系统始终是一个高度成谜的体系,在其2005年底退出南非约翰内斯堡股票市场后尤其如此。在德比尔斯组织下,钻石交易独特的看货程序犹如神秘的宗教仪式,每年十次,被德比尔斯圈定的内部看货商被招到伦敦挑选钻石,甚至看货商地位的排序都是机密。这些钻石按颜色、大小、形状和价值分成上千个等级,看货商只能整包买走事先装好钻石的口袋,而价格由德比尔斯说了算。 
 
交易范围和成本都遭受德比尔斯的钳制,无疑引起了看货商的不满,而首先起来挑战的,就是列夫·列维耶夫。  
[---分页标志符---][---分页标志符---]
【搅局者】 
 
1999年,如同一部电影的开场,一个重量级搅局者出现在德比尔斯原先的重要市场,战火纷飞的安哥拉。他开出诱人的条件,劝当地政府转而与他合作,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德比尔斯的垄断帝国。他就是列维耶夫。 
 
此前年复一年,列维耶夫和其他内部看货商一样,每年到伦敦按照德比尔斯指定的价格买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钻石,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这个中游钻石切割商决定奋起反抗。 
 
契机仍然是血腥钻石,德比尔斯力争成为清白的钻石供应商,这使得它决定退出安哥拉和塞拉利昂市场,但这也为其他人进入留出了空子。没有什么比拥有自己的钻石矿更重要了,列维耶夫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从德比尔斯内部购买商的地位中挣脱,拥有自己的钻石矿和分销渠道。 
 
早在1996年,列维耶夫就做过投资安哥拉钻石矿的尝试,但彼时德比尔斯在安哥拉地位稳固,无机可寻。 
 
然而,当德比尔斯1999年10月决定停止从安哥拉的公开市场上购买任何粗钻后,机会来了。 
 
列维耶夫行动迅速,第二年春天他就成功赢得了安哥拉政府的信任,和安哥拉政府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安哥拉销售集团(Ascorp)。Ascorp将是安哥拉所有粗钻的唯一购买者。安哥拉政府占据一半股权,比利时切割贸易商Omega Diamonds公司和列维耶夫各占25%。 
 
关于他如何拿到安哥拉政府这张大单,也如电影情节般扑朔迷离。一种猜测是列维耶夫与当时安哥拉总统的女儿伊莎贝拉建立了私人友谊,深情厚意帮助这个俄罗斯商人赢得了交易。 
 
而列维耶夫声称自己赢得这笔交易的原因是,他是当时唯一敢于将资金注入安哥拉钻石矿的人,而其他人都逃离了。 
 
列维耶夫所做的不仅如此,更大的改变是他投资了当地的钻石加工业。而之前由于在非洲加工钻石的成本远高于比利时、印度和中国,德比尔斯在非洲国家的投资一直仅限于钻石开采。 
 
而1980年代列维耶夫就以钻石切割商的身份成名于俄罗斯,并说服当地政府在本地成立切割工厂,工厂遍布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以色列,钻石加工业是他真正的实力之所在。 
 
尽管代价高昂,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高明得多的策略,列维耶夫把钻石加工业留在了安哥拉本地,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促进了就业。这又为列维耶夫进一步赢得了安哥拉政府的好感。到2001年德比尔斯完全退出了安哥拉采矿业,列维耶夫成为了这个全球第五大钻石生产国的霸主,垄断了这个国家的合法钻石分销渠道。2002年,安哥拉政府赢得内战胜利,和列维耶夫签订了价值8.5亿美元的合同。 
 
安哥拉只是列维耶夫的第一步,接下来他继续扩展粗钻供应来源。他不断地在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并购钻石矿,以使其供应多元化。2004年6月,他故伎重施,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开办了一座现代的钻石加工厂。长久以来,纳米比亚政府都被德比尔斯告知,在纳米比亚开办钻石加工厂是不经济的,可是列维耶夫用为当地人带来的巨大就业收入彻底征服了纳米比亚政府。 
 
建钻石加工厂不只是交好当地政府的手段,同样也是刺向德比尔斯的投枪。按纳米比亚法律规定,政府有权力强制任何当地矿主必须在当地加工矿石,这也就是说,德比尔斯在当地开采的钻石必须进入列维耶夫的加工厂。以垄断对垄断,列维耶夫掐住了德比尔斯的喉咙。 
 
到目前为止,列维耶夫是德比尔斯全球钻石分销体系最成功的挑战者,列维耶夫将在安哥拉、纳米比亚,以及随后进入的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开采到的钻石,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卖给他自有的钻石加工厂。从而从中游低利润的钻石加工业开始,向上游购买矿山,向下游进入零售业。在德比尔斯试图建立一个“从矿井到手指”的钻石追踪体系的同时,列维耶夫也建立起自己“从矿井到手指”的钻石王国。 
 
列维耶夫们的成功,使德比尔斯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全球唯一钻石供应商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德比尔斯不得不放弃过去教皇般召集人的角色,主动去亲近市场,并做出更多的妥协。 
 
2004年底德比尔斯向美国俄亥俄州联邦法院表示服罪,接受十年来悬而未决的美国司法部对于其垄断全球工业钻石价格案的指控,并同意支付罚款。 
 
尽管德比尔斯否认,但此举被认为是德比尔斯试图重新进入这个全球最大钻石贸易市场的举动。德比尔斯还希望在加拿大有所收获。在加拿大,越来越多的矿区正陆续被发现,特别是在肯纳迪莱克和斯纳普莱克,产量有望超过南非。 
 
尽管《血钻》主演迪卡普里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电影描述的只是一段历史,而事实上,正是血腥钻石引发了全球钻石行业的全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