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7日深夜子时,德国的监测人员发现,从俄罗斯经过白俄罗斯和波兰到达德国的“友谊”输油管道压力突然开始下降,几个小时后,输油完全中断。
这在德国引发了骚动,德国每年消耗原油1亿吨,其中五分之一来自这条建成于40年前,9000公里长的能源大动脉。
德国联邦经济部出面安定人心,宣称德国各炼油厂有足够的储备,而德国也有能力通过其他途经获得原油,供应不会受到影响。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波兰、匈牙利、捷克,它们和德国都成为最近一次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能源争端的受害者。
俄罗斯从去年11月开始,要求提高对白俄罗斯的天然气销售价格,经过近两个月的缠斗,白俄罗斯在新年前两分钟同意将以100美元每千立方米的价格购买俄罗斯天然气,比过去贵了一倍。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作为报复,白俄罗斯将俄罗斯石油的过境费用从原来每吨2.6美元提高到45美元,由于俄罗斯不接受这样的价格,白俄罗斯便掐断了俄罗斯通往欧洲各国的输油管道。
尽管断流三天以后,俄白两国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在两个斯拉夫兄弟国家的争斗中,西方国家,包括一心加入西方阵营的东欧国家切实领教了俄罗斯能源大棒的威力——一直以来的能源伙伴俄罗斯现在正开始变得危险,即便是对待像白俄罗斯这样结成共同体的伙伴国家也不例外。
事实上,能源是重新谋求大国地位的俄罗斯手里不多的几张牌,经历过政治动荡、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俄罗斯早已无力同步步紧逼、蚕食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的西方国家做全方位的较量,不过,在能源重要性日益上升的今天,作为东欧乃至全欧洲传统的能源供应者,优越的自然禀赋却使俄罗斯拥有了不对称的优势。
【老关系,新武器】
任何国家,当面对俄罗斯拥有的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时也难免不自惭形秽。仅以油气资源而论,早在前苏联1930年代,里海边巴库林立的钻井就丝毫不比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油田逊色,即使今天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已经缩减到前苏联的二分之一,依然牢牢控制着全世界石油储量的13%和天然气储量的35%。
前苏联时期,按照统筹社会主义国家间经贸关系的经互会的安排,苏联负责为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提供能源,这些国家在向苏联出口农产品和一部分工业制成品的同时,也换来了廉价的石油和煤炭。而在苏联内部,俄罗斯之外的其他加盟共和国自然更享受这样的优待。
甚至,连敌对阵营也会受益。西欧资源匮乏,苏联就把输油管通到了当时的联邦德国,在需要的时候,这可以缓和冷战中东西方的紧张关系,也在美国和西欧国家间打下了一个楔子。
不过,对西方国家来讲,这样的好时光一去不返,在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和西方进逼的背景下,今天的俄罗斯不愿意继续充当低端的资源供应者。虽然普京坚持俄罗斯“无论在精神、历史,还是文化方面,都是‘欧洲大家庭’的天然成员”,但毫无疑问,俄罗斯强硬的领导人在必要时候会毫不犹豫地将石油和天然气都变成武器。
依靠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应该感谢这个暖冬,温暖的气候推动国际石油价格一路走低,俄罗斯出产的乌拉尔牌石油最近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跌破每桶50美元,这种情况让普京手中的石油牌大打折扣。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这并不会影响俄罗斯对能源霸权地位的渴望,在天然气方面,俄罗斯的态度将会更加强硬。俄罗斯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上更加强势,在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中,俄罗斯占三分之一,居世界第一,足够保证今后100年全球的需求。单凭此一点,俄罗斯似乎便有足够的理由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
【重新国有化】
仅仅在3年前,俄罗斯还无法如此大胆。当时俄罗斯政府甚至连自己国内的石油资源也无法有效掌握。
在私有化变革的初期,俄罗斯国有能源企业被低价转移到私人手中,后来形成的尤科斯、西伯利亚远东和西伯利亚等三大石油公司分别被霍多尔科夫斯基、波塔宁、别列佐夫斯基和斯摩棱斯基等寡头控制。这些石油寡头,虽然牟取了暴利,却始终不愿意将石油利润投资俄罗斯本土,根据统计,俄罗斯石油出口换取的外汇有2000亿美元滞留在国外。
2004年普京连任俄总统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此时的俄罗斯政治逐渐稳定,经济开始复苏,普京希望重新恢复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而这既需要能源出口的收入,也需要发挥能源外交的影响力,而牟取暴利后抽逃资本的能源寡头,就成为俄罗斯新能源战略的绊脚石。
2003年8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的《2020年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中提出,俄罗斯要变成国际能源市场执行独立政策的重要参与者。问题是,俄罗斯政府这时只控制国内7%的能源供应量。
风向逐渐朝不利于俄罗斯能源寡头的一边吹去,2003年10月开始,霍多尔科夫斯基第一个落马,当时这位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的总裁想要兼并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并准备马上将其中的一部分股权转卖给西方石油商,愤怒的普京将其扔进了监狱。
一年以后,国营的俄罗斯石油公司收购了尤科斯最大的子公司尤甘斯克76.79%的股权,成为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公司。
俄罗斯能源重新国有化的另一个基石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在这家公司,政府始终保持了一定的股权,到了2005年6月,俄政府通过直接注资增持股份的方式,获了绝对控股权,从而重新控制了俄罗斯可采天然气储量的90%。
在不事声张中,俄罗斯对外资进入其能源领域悄悄地加以限制,在对尤甘斯克的拍卖中,外国竞标者被俄政府“劝退”。
2003年,俄罗斯一共有9家大型石油公司,它们占有俄罗斯石油储量的72.7%,石油产量的86.7%,其中政府不拥有任何股权或只是象征性地参股的有7家。而通过各种手段,到去年,俄罗斯六成左右的石油资产都已重新回到国家控制之下。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普京卓有成效地收回了此前掌握在各个寡头手中的石油与天然气公司。
俄罗斯政府握紧了国内能源权杖,周边国家开始感受到能源新沙皇的威严。首先被“警告”的是乌克兰。2005年3月起,俄罗斯宣布不再向独联体国家提供任何特殊优惠价格的天然气。2005年12月,俄乌在天然气供应问题上发生争议,俄罗斯要求乌克兰以高于原先优惠价格四倍的市场价格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威胁双方一旦达不成协议就停止向乌方供气。并在乌克兰拒绝俄方要求后,将威胁付诸行动。
在长期依赖俄罗斯能源供应的国家看来,过去那个可以信赖的能源供应伙伴正越走越远。恐慌之下的欧洲国家纷纷开始为自己寻求出路,波兰总理在俄乌纷争结束后便公布了一系列措施,力求改变依附俄罗斯天然气的局面。更多国家则开始谋求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向其他国家购买天然气。第一个不得不以欧洲价格购买俄罗斯天然气的前独联体国家格鲁吉亚2007年将从土耳其购买8亿立方米天然气;阿塞拜疆开始转向伊朗购气。
不过,对俄罗斯来说,吓跑了过去的能源贸易伙伴并不是期待的结果,实际上,俄罗斯近年GDP增长90%都由能源出口拉动,在这一轮石油价格的暴涨中,俄罗斯是最大的收益国之一。同样,俄财政的近一半也来自石油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实现社会稳定也有赖于源源不断的石油收入。
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一次次的对周边国家祭起能源大棒,但最后总以双方的妥协收场,有句话说得好,君王的力量不在于惩罚,而在于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