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工人权益的NGO组织发现它们最终得到的结果可能与初衷大相径庭

失语的监察员

来源:2007年3月 总第132期  |  作者:本刊记者 程亚婷  |  阅读:

关注工人权益的NGO组织发现它们最终得到的结果可能与初衷大相径庭

陈慧玲和SACOM(香港民间组织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Students and Scholars against Corporate Misbehavior,简称SACOM)的同仁并不希望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他们好像赢得了胜利,但最坏的结果却出现了。

春节前夕,深圳煌星轻工制品厂突然关闭,800余名工人瞬间失业。位于深圳龙岗的这家工厂,是一家日本公司的供应商。而这家日本公司又是迪士尼(日本)公司的授权商,生产的产品全部在日本市场销售。 

是SACOM的谴责加速了这家企业关门大吉。早在2005年夏天,SACOM即针对迪士尼在内地代工厂的工人权益进行监察,并在2005年8月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张前夕抛出了《寻找米奇的良心》的报告,谴责迪士尼在国内的代工厂存在严重违反中国《劳动法》和迪士尼《生产行为守则》的情况。2006年9月10日,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一周年前夕,SACOM推出第二份报告《继续寻找米奇的良心》,并把发布地点选择在香港迪士尼乐园门口。煌星厂是SACOM第二份报告中披露的无良企业之一。 

 依照迪士尼公司亚洲区公关负责人高斯(Alannah Goss)在2月6日发表的声明中所说,2006年10月迪士尼被告知煌星轻工制品厂违反劳工标准后即展开调查,发现煌星轻工制品厂并未经过迪士尼的核准,却受雇于迪士尼的这家日本授权商。授权商最初完全否认雇佣煌星厂生产迪士尼商品,后来在迪士尼掌握的确凿证据下不得不承认和煌星厂的合作关系。迪士尼应授权商要求,准许其和煌星厂继续合作,但煌星厂必须接受独立审查,并执行审查后的改善建议。当审查及改善意见皆提交授权商时,授权商却通知迪士尼自己无意做出修整,认为迪士尼国际劳工准则过于严谨,并与迪士尼终止了合作关系。2007年1月31日,煌星厂突然在厂内张贴告示,表示工厂“立即停产”。 

SACOM认为,迪士尼的上述声明只是想把责任全部推卸到授权商以及代工厂身上的托辞,而实际上则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做法。煌星厂平时有80%的订单来自迪士尼,从2006年10月份开始,工人发现来自迪士尼的订单大幅减少,工厂生意遂一蹶不振,一直有谣传即将倒闭。  

几乎所有关注劳工问题的NGO(非政府组织)都坚持认为,跨国公司一旦获悉代工厂违反了生产行为守则以及劳动法,停下订单绝非是解决问题的上乘之选。真正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贵在能持续运用自身对于代工厂的影响力,帮助其改善劳工状况。 

在SACOM看来,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代工厂被消费者团体查出有环保或者劳工问题,品牌企业必须继续下单,给工厂一年左右的缓冲期以便做出相应的改善。作为SACOM统筹主任,陈慧玲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一直希望迪士尼能拿出证据来,说明在过去一年针对煌星厂的劳工状况做出了哪些努力。但事实上,这些证据从来不曾看到。 

没有人会怀疑SACOM的良苦用心,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发表旨在促进企业改善的监察报告,却加速了工厂关闭、工人被遣散的结局。在缺乏一个很好的监督制度的情况下,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特许商、特许商在国内聘请的代工厂和辛苦谋生的工人之间存在权利和义务的灰色地带,仅仅对这条供应链的某个环节进行讨伐,并不一定能取得最佳效果。工厂关闭后,谁又为工人的命运负责? 

“事件中迪士尼也很无奈。不过迪士尼应当运用自己的影响力,而不是毫无作为”,中国资深劳工问题专家、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对《环球企业家》表示。 

事实上,“每一种社会力量以及涉及劳工问题的不同利益相关方,站在不同的立场,采取的方式会有不同。SACOM的初衷当然是为了工人好,但是哪种做法的客观效果更好,得放到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下来观察”,同样以监察劳工状况为己任的NGO组织维泰(Verite)中国项目总监姚文娟对如此评说。 

事实上,一些个人和NGO组织试图用鼓励和压力并举方式取得更好的效果。“工厂只要有一点进步,我们就大力鼓掌,这样它可能就想走第二步,我们就再鼓励它走第三步,并辅以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刘开明说。

Tags:  NGO 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