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描述英特尔和硅谷成长史的同时,也让读者领略到一个高度浓缩的美国现代商业史

安迪•格鲁夫密码

来源:2007年3月 总第132期  |  作者:本刊记者 毕克雷  |  阅读:

作者在描述英特尔和硅谷成长史的同时,也让读者领略到一个高度浓缩的美国现代商业史

要为英特尔前任CEO安迪·格鲁夫(Andrew S. Grove)这样一个“活着的传奇”著书立说显然不是一个讨巧的事情:他不但久负盛名,且著述颇丰。但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理查德·泰德罗(Richard S. Tedlow)相信,大量供给也会产生自己的需求:我们对格鲁夫了解越多,好奇也就越大。其中三个最常见的便是:他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做关键性决策的;以及他不为人所知的一切。

《安迪·格鲁夫:一个美国人的生活和其时代》(Andy Grov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一书可谓是对这三个问题目前为止最为综合的回答。泰德罗用相当考究的文笔和叙述架构,详尽描绘了格鲁夫从一文不名的匈牙利流亡者到英特尔的第三位员工,再到领导“商业历史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的传奇生涯。你可以把此书看作是泰德罗上部商业史畅销书《影响商业历史的七巨头》(Giants of Enterprise: Seven Business Innovators and the Empires They Built)的续篇——在该书中,泰德罗曾专门用一章来讲述另一个硅谷传奇、英特尔联合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以及硅谷的创新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格鲁夫传记的前半部分相当有趣。尽管格鲁夫本人如何躲过纳粹和苏俄双重威胁的内容与格鲁夫的畅销自传《游到彼岸》(Swimming Across)所讲述的重合甚多,但事实上泰德罗要走得更远:为了解释格鲁夫“专注”以及“自我驱动”性格形成的原因,泰德罗不厌其烦地用很多篇幅来翻检匈牙利的现代历史。在书的后半部分,泰德罗则以一种记者精神来描绘格鲁夫是如何让英特尔在不断起伏跌宕中从一个存储芯片生产商成长为微处理器巨人的。那些熟悉格鲁夫故事的人不会对作者的结论感到惊讶:他的巨大成功应归结于其果断战略决策的能力。

泰德罗不但是一流的商业历史学家,也是一个文化人类学者。在这部自传中,泰德罗用娴熟的技巧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在对格鲁夫思维进行解码,描述英特尔和硅谷的成长史的同时,本书也让读者领略一个高度浓缩的美国现代商业历史。那些影响美国商业的企业家——无论是声名卓著的还是臭名昭著的,如安德鲁·卡内基、亨利·福特、山姆·沃顿、丹尼斯·科兹洛斯基和伯尼·艾伯斯等人,都被拿来与格鲁夫进行比较分析。

较之此前众多论著,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我想仍在于对英特尔在创业最早期DNA形成过程的还原。尤其是诺伊斯、戈登·摩尔和格鲁夫三人梦幻组合的形成。泰德罗认为,这个梦幻组合其实是建立在相当大的容忍度之上的:格鲁夫对在硅谷人望极高的诺伊斯并不感冒。当他在1968年得知自己喜欢的摩尔离开仙童创业时选择的搭档是诺伊斯时,第一反应是失望。即便日后诺伊斯成为其上司,格鲁夫也会对他说:“你说的是狗屎”。幸运的是,在英特尔创办后,诺伊斯更多以英特尔以及整个半导体产业的代言人形象出现,主要精力在英特尔之外。泰德罗相信,如果诺伊斯把更多精力放在英特尔的话,格鲁夫很有可能会辞职。

书的结尾部分显得有些仓促。泰德罗并没有对格鲁夫的遗产做过多评说。尽管书中细节故事颇多,但较之《游到彼岸》,泰德罗对格鲁夫个人生活的描述并无太大突破——格鲁夫一直将自己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分离。现在看来,他仍相信前者是一个更为公平的游戏。

快速阅读

Hershey: Milton S. Hersheys Extraordinary Life of  Wealth, Empire, and Utopian

讲述了巧克力工厂好时公司的传奇创业史。创始人Milton S. Hershey敏锐地捉住了巧克力热潮席卷欧洲的市场机会,迅速放弃糖果生意。当然,本书的出色之处不仅在于再现了一个商业传奇,还借此还原了20世纪早期宾西法尼亚的社会图景——当时,只有高收入家庭、顶尖的巧克力工厂、诊所才有权利享受电气化和供暖的待遇,有趣的是,这个“特权”名单里,还包括一个专为男孤儿开设的模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