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4月5日发布的《东亚经济半年报》中表示,东亚新兴经济体已从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复苏,去年的增长速度达到8.1%,为十年来最强劲增速
金融危机十年之后
2006年东亚新兴经济体增速提高至8.1%[1]。这是过去10年来最强劲的经济扩张速度,也是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一个十分合适的十周年纪念。东亚地区在应对和战胜危机恢复稳步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注目,东亚地区的产值比危机前翻了一番,中国崛起和跻身全球经济大国之列,贫困率降低一半,外汇储备积累超过2万亿美元。但是,东亚地区在庆祝复苏的同时,新的挑战也在出现,如果不妥善应对,就有可能延缓甚至颠覆增长。报告在“危机十年后”一章阐述了这些问题。
表1. 东亚经济增长 | ||||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东亚新兴经济体 |
7.6 |
8.1 |
7.3 |
7.0 |
东亚发展中国家 |
9.0 |
9.5 |
8.7 |
8.1 |
东南亚 |
5.1 |
5.4 |
5.5 |
5.7 |
印尼 |
5.7 |
5.5 |
6.3 |
6.5 |
马来西亚 |
5.2 |
5.9 |
5.6 |
5.8 |
菲律宾 |
5.0 |
5.4 |
5.6 |
6.0 |
泰国 |
4.5 |
5.0 |
4.3 |
4.5 |
转轨经济体 |
|
|
|
|
中国 |
10.2 |
10.7 |
9.6 |
8.7 |
越南 |
8.5 |
8.2 |
8.0 |
8.0 |
小型经济体 |
7.6 |
7.2 |
5.9 |
4.9 |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 |
4.8 |
5.4 |
4.5 |
4.9 |
韩国 |
4.0 |
5.0 |
4.4 |
4.9 |
其他3个NIE |
5.5 |
5.8 |
4.6 |
4.9 |
日本 |
2.6 |
2.2 |
2.3 |
2.4 |
世界银行东亚地区; 2007年3月. 对NIE的共识预测。 |
未来面临的另一项巨大挑战是东亚的城市化。东亚地区的人口在2000年到2025年期间将增加17%,而城市人口将猛增65%,增加5亿人。本期报告的特别聚焦“东亚城市边缘的可持续发展”阐述了这些问题。
今年还有一个值得纪念的理由,作为全球周期的转折点,经过5年的持续和加速扩张之后,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全球货币政策收紧仍在继续。基本前景是软着陆和继续扩张,但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和更大的波动性。报告的以下两章探讨了对东亚的含义。
东亚地区前景展望
· 增长。2006年整个地区的强劲增长成就以中国为首,中国目前占东亚新兴经济体GDP的一半以上,增长率高达10.7%,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推动力是出口和投资高涨。柬埔寨、老挝、蒙古和越南等低收入经济体的经济活动也充满活力,以8-10%的速度扩张。在越南,出口、消费和投资全面强劲增长,加之在今年1月入世前外国直接投资猛增。东亚地区的大型中等收入经济体也在继续以4-6%的中等且健康的速度扩张。东亚经济活动部分放缓趋势在去年下半年变得较为明显,第四季度增速放缓至7.6%(同比)。在中国,这主要反映在当局采取紧缩政策后随之而来的投资支出放缓。但在其他地方,放缓趋势主要反映在出口增速降低,特别是对美国出口。美国出现的经济下滑和出口增长放缓也是预测2007年东亚新兴经济体增长率将放缓至7.3%的主要因素。美国经济增速趋缓是未来前景中的一个重要风险,但日本和欧洲的持续增长,加之中国从亚洲其他国家的零配件和原材料进口持续增长(尽管近期趋势显示随着中国深化其出口商品的国内供应链,中国进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应能提供一些平衡。另一个不确定的领域是在中国以外的其他东亚经济体国内需求将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出口放缓形成的疲软中反弹。
· 贫困。我们估计东亚每天两美元的贫困人口在2006年减少至5.52亿(占东亚人口的29%)。回顾过去, 5年来的经济复苏和扩张可能是东亚历史上最有成效的减贫因素。2001年以来,每天两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了约2.28亿人,减贫幅度甚至超过了1991-96年的长期经济繁荣时期。过去的减贫成就一部分在后来1997-98年金融危机期间受到影响。如果东亚在减少宏观经济和金融脆弱性方面的政策改革努力取得成功,同时保持告诉增长,就有望实现巨大的持续减贫成果。报告的贫困章节还将阐述各国政府正在更加全面地采取的新的减贫政策模式。中国最近宣布计划在全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或低保制度,解决因天灾人祸致贫问题(即,许多人并非实际贫困而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由于不幸突发事件而陷入贫困的问题)。印尼宣布将通过一个建立在现有社区发展规划成功基础上的国家社区赋权计划,增强减贫的投入力度。这些规划着眼于通过参与式计划,提供社区分类赠款,用于生产性资产如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和卫生建设,从而改善地方治理和服务提供。
国际和区域环境
· 发展经济体。在2006年达到4%(按照购买力平价为5.5%)之后,全球增长率处于某种转折点,预测在2007年将降至3.4%,主导因素是美国增长率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降至2.1%。然而,日本和欧洲的增长率去年出乎意料地趋于上升,预期将继续保持类似于2006年的速度。在增长平衡中从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的风水轮流转应有助于实现稳定化,并开始对全球宏观经济不平衡状况的逐渐调整。全球经济周期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继续逐渐收紧,最近欧洲和日本也开始收紧,这将结束长期存在的负实际利率状况。货币政策紧缩有助于防止发展中经济体出现的通货膨胀抬头,也对金融和其他资产市场出现泡沫的危险给予遏制,这是一个健康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的利率走高有可能放缓,或者部分扭转2003年以来出现的私人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寻求收益”的趋势。这一发展可能会实际上有利于许多东亚经济体的宏观经济管理,他们不仅一直在努力应对巨大的经常项目盈余,还要应对大量资本流入对汇率和和货币带来的后果。
· 中国。中国在2006年下半年增速略有放缓,从上半年的11%放缓至下半年的10.5%,主要原因是采取了旨在遏制投资过度增长的政策性紧缩的结果。2006年投资增长放缓被净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所部分抵消-出口增长加速(在美国需求和其他东亚国家出口下降之时),而进口增长减速。净贸易增加也促使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在2006年猛增至2300亿美元。巨大的外部盈余使得当局试图通过让高速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国内信贷从而建立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努力愈发复杂化。这些情况预示着当局的政策将继续聚焦于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再平衡,使增长更多地面向国内需求和消费,更多地面向公平分配增长的收益,面向减少能源和自然资源利用。这些情况也预示着继续聚焦于加强汇率灵活度的作用,聚焦于加强汇率作为带来理想的支出转换和为更加独立和灵活的货币政策奠定基础的工具。
· 商品市场。油价依然波动极大,受到政治风险的影响。从去年8月份达到70多美元的峰顶大幅跌落之后,原油价格在过去6个月大体保持在58美元的平均水平,虽然到3月底由于海湾政治局势升级的缘故又大幅攀升至65美元左右。报告推测油价将会比2006年的64美元略有下降,在2007年整体降至56美元,这将使东亚地区得益于贸易条件改善带来的收入小幅增加。有利于油价稳定化并逐渐下降情景的基本要素是,许多地方的消费者正在通过提高效率和削减需求,以适应普遍的高油价。所以,虽然中国的需求在2006年持续旺盛,但在经合组织国家需求都出现下降。从供方来说,高油价终于诱使生产能力和非欧佩克国家产量大幅增加。这也使富余的生产能力储备达到了数年来最高水平,在出现严重政局动荡影响市场的情况下这应该是很有帮助的。虽然难以预测,但政局动荡造成油价高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这将对东亚前景构成又一个严重的风险。
· 国际收支和金融市场发展。东亚新兴经济体2006年外汇储备破纪录增长(即,整体国际收支盈余)达357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7%。这是连续第四年东亚地区外汇储备增长超过2000亿美元。东亚地区的外汇储备到2006年底超过2万亿,其中1.06万亿美元由中国持有。外汇储备积累几乎全部是由东亚经常项目盈余推动,2006年东亚经常项目盈余达3620亿美元,也属破纪录水平。东亚地区的不平衡近三分之二发生在中国,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据估计上升至2300亿美元,为GDP 8.6%,两者都大幅超过历史记录。东亚地区的其他主要经济体在2006年也都持有经常项目盈余,大多数情况下都高于2005年。出于担心盈余会过度推动汇率上升,担心影响出口和就业,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进行了干预,积累外汇储备,然后通过大量发债来清理由此造成的国内流动性增加。但由于这一程序的成本越来越高以及带来的其他不方便,也致使各国政府考虑其他选择。泰国去年12月对资本流入采取了控制措施,但在投资者不确定性上升之后又取消了大部分措施。但总的来说,过去4-5年期间国际收支流入的超常规模正在引导政策制定者更加强调汇率的灵活性。中国和马来西亚在2005年中期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汇率框架,以及其他几个经济体货币升值速度加快就是证明。
2月底上海股市的突然抛售引发了全世界股市的纠正。虽然在全球层面上的抛售没有一个单一的原因可循,但这个事件确实证明投资者增强了风险意识,发展前景,譬如美国的经济前景存在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东亚的资产市场和别处一样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有更多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