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全球竞相实行的禁令及其引发的免税店风波
几个怒气冲冲的俄罗斯人就在安检区门口大口大口地喝掉整瓶的伏特加,还有一些愤怒的旅客把香水瓶朝安检工作人员身上掷去……慕尼黑机场的发言人埃德加·恩格尔特(Edgar Engert)无奈地看着这一幕。
为了遵守欧盟“禁带液体”的新安全规定,慕尼黑机场安全工作人员每周都要没收成千上万瓶的酒和香水,整个机场变成了一座香水和威士忌的海洋。
被禁止带上飞机的还包括各种挤得出、淌得掉的东西。饮料、洗发水、防晒油、发胶、化妆品乳液、牙膏,统统不例外。婴幼儿所用的配方乳品、人乳,以及与旅客机票姓名相吻合的处方药和胰岛素等必需的非处方药,也须经检查安全并由航空公司签字同意放行方可携带登机。
液体禁带规定非常恼人,但更恼人的是你还找不到人出气。唯一可以被你诅咒的或许是本·拉登,一个肉身已经气化五年、但恶毒的声音还满世界游荡的大胡子坏蛋。所有液体物品都变得危险的原因是,21名恐怖嫌疑人差点成功携带液体爆炸物登机,去年8月在英国落网之前,他们正准备于飞行过程中炸毁多趟飞往美国的航班。
于是,英国当即开始禁止携带液体物品登机,禁令迅速又蔓延到了欧盟27个成员国和北欧等国。从去年12月起,国际城市飞行机构也采纳了这一规定,建议它的189个成员国和地区实行类似措施。
去年11月,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张先生在芝加哥机场就经历了“尴尬一刻”:他随身携带的6支两面针牙膏在安检时被拦下,而他平时用惯了这个牌子的牙膏,“这种药物牙膏止血非常有效,而美国也没得卖。”
但由此遭受损失的并非只有乘客一方,该规定的出台给免税店的经营也造成打击。根据欧洲旅游零售委员会的统计,免税店销售额下降了40%,皆因客人担心在机场购买的物品也会被没收。
在国内,北京和上海两地机场的免税店也同样未能幸免于难。中国免税品集团总公司精品香化营销部副总监常筑军先生告诉《环球企业家》,京沪两地的机场免税店销售额下降了近两成左右。
上海机场集团安检部门有关人士向《环球企业家》表示,他们从去年8月也开始对液体携带进行了限制,酒类物品不超过1公升,香水不超过500毫升。据其称,“旅客的反映基本上很平静。”
在中国机场购物的主要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客人,香水、化妆品和酒类产品受到了较大影响,这或许是日本和韩国都已开始执行相关规定所致。
但真正令中国大陆的“血拼狂”们头疼的是,购物天堂香港也加入了这个队伍。3月21日起,从香港登机的旅客不能携带单瓶容量超过100毫升的液体、凝胶及喷雾类物品。
好消息是,在包括香港机场在内的亚洲境内空港,在安检门里面的免税店购物,店员会帮忙把商品封进一个透明塑料袋内,这个被封好的袋子的安全性在亚洲国家内还能获得认同。但坏消息是,如果需在欧洲机场转机,可能就会很麻烦。你得打开袋子接受检查,更大的可能性则是被无情地没收。
然而,从上海知名旅游公司春秋国旅传出的消息是:今年3月报名去香港的游客与去年同期相比,人数还略有增加。春秋国旅最近给赴港游客开了“说明会”,告之香港机场这一新规定,并建议游客不要购买化妆水、乳液一类的化妆品。但游客并未就此萌生退意,毕竟除了化妆品还有其它若干名牌服装鞋子箱包饰品可以购买。
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建议是:以世界最大的旅游零售商DFS为例,它在市内有两家免税店,但现在就别在这两家店买化妆品了,因为在港岛的机场里还有DFS所设的专门店,那里完全可以作为你最后的血拼之地。毕竟在机场里购物可以安全带走的比例要高。
但伤害还是显而易见。亚洲地区领先的化妆品零售商莎莎国际,其股价在过去52周里从最高位的3.4元跌到2.15元,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虽然香港零售业气氛已经复苏及旅客数目持续增加,但禁带液体的规定还是使莎莎国际的股价复苏蒙上了一层厚重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