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解开了iPod的长期谜团:这款21世纪以来最畅销的电子消费品,究竟是谁、通过怎样的方式做出来的
当史蒂文遇见史蒂夫
每本关于苹果公司及其传奇创始人乔布斯的传记,似乎都有其自身传奇的一面。在《小王国》一书中辛辣揭开这位硅谷金童另一面的作者迈克尔·莫瑞茨,几年后加盟了曾经投资苹果的红杉基金,并因下注于Google而成为新一代的硅谷明星;《无限循环》的作者,在序言中回忆童年时写道,常常看见不到10岁的乔布斯骑着自行车从自己家门前飞过;即使那本东拼西凑仓促成书的iCon,也因为遭到苹果强力抵制而成为了一时的畅销书。
这一序列上的最新一本,是专门论述iPod的《完美之物》。虽然严格而言,它并不是苹果或乔布斯的传记,而更像是iPod的一枚“配件”,特供给那一部分为iPod着迷的读者,但它可谓近年出版的关于苹果公司最有趣的书籍。
而此书自身的传奇,在于作者是史蒂文·列维。这位Newsweek的资深编辑,已有近30年的IT业采访经验——夸张一点说,算是眼瞅着一拨又一拨数字英雄长大的。大概只有在他的书中,20多年前乔布斯接受自己采访时阐释的梦想能被委婉道出——“我希望这家公司变成一家年收入百亿的企业,并不丧失灵魂”;也只有在他的书中,与乔布斯、盖茨等人辩论的焦点能被一一列举。而在讲到数字音乐的短暂历史时,他必须涉及的故事之一是,一位风险投资家因为读了他的文章而跑去投资刚刚创建的Napster,并干脆成了该公司的CEO。
那么,这样一位见闻广博的作者,为何要为iPod这么个“小玩物”树碑立传?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关于iPod,实在有太多可以讲、可以想的话题。但,同时,其中也始终存在着一个从未被讲明白的话题:这款21世纪以来最畅销的电子消费品,究竟是谁通过怎样的方式做出来的?按这个逻辑梳理,便是详述1997年乔布斯重掌苹果之后的复兴传奇。可作者的好奇还不止如此,本书的第二章回顾了索尼和随身听的历史以及随身听对人的改变,第四章追问“酷是什么?”随后进一步开枝散叶,深入唱片业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蹒跚,以及播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时代的来临。可以说,本书名义上是在为iPod立传,实则它更像一张通行证,伴随这位充满好奇的观察者漫游奇妙世界。
虽然话题的确显得有些散漫,但在列维这样一位高手笔下,整本书流畅而从容,充斥着难得一见的故事(即使对于我这种高度关注苹果一举一动的热诚用户,也是如此)。
比如在讲到苹果复兴的章节时,列维回忆了自己如何在苹果总部的会议室里听乔布斯布道:在分析了整个电脑产业的局势后,乔布斯告诉列维,苹果的问题之一在于产品线长得漫无边际、不聚焦。随后他在身后的白板上画了只有9个格子的简单矩阵,纵轴分为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横轴分为高端和低端,他说,苹果只要推出四款相对应的一流机器就够了。 即使在今天,这种说法对于多数公司也无异于奇谈,但过去十年苹果的动作与成绩证明,乔布斯是对的。知道后果再看前因,确让人为其韬略、魄力与自信折服。
在讲述了MP3格式自1988年诞生以来的几番波折后,作者又讲到乔布斯如何化劣势为优势:与环球唱片公司等传统势力谈判时,乔布斯不仅教育对方如何拥抱新媒体,还罕见地自我贬低,指出全世界只有不到5%的苹果电脑用户,iPod更只是小部分苹果的玩具,“如果一片园子只有5%被污染,才会有多大影响?”这种以退为进的谈判技巧,的确让唱片公司老板们难以不合作。从此,iTunes才正式开启,并在4年内热销20亿首正版歌曲,成为全球第四大音乐销售渠道。
书中除了充斥着大量的一手细节,那些关于“酷”、关于新媒体的思考也颇可玩味,它们可以说是iPod成功的原因,也算是iPod成功的结果。这样一款产品诞生之后,那些缺乏个性、不能契合个人自我表达趋势的消费电子产品若想凭借低价热卖,几乎已经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