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对清洁能源新近迸发出的热情,只是黑暗世界中脆弱的新芽

商界加入清洁地球的行列

来源:英国《经济学人》  |  作者:英国《经济学人》  |  阅读:

近日对气候变暖的喧嚣似乎是老调重弹。在德国举行的八国峰会上,欧盟试图让世界重新回到《京都议定书》的轨道上——到2012年控制住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而美国不喜欢严格的目标,倾向于由排放大国单独谈判。这与当年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时的情况没什么两样。
 
但要就此得出局面毫无进展的结论可就错了,自2001年签署《京都议定书》的6年以来,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商界人士中。
 
直到不久前,商界还对“气候变暖”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因为这意味着工业损害了环境,应当为此付出代价。因而多数人倾向于否认“气候变暖”。但如今,人们争先恐后展示他们的“绿色”。部分原因是美国的政治气候变了,美国国会正在研究5部法律以控制排放。很多商界领袖认为,只有显示“绿色”,才能在立法过程中施加影响力,使之对自己有利。
 
此外,更清洁的能源也意味着新的技术以及新的利润。要想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定位,搂着戈尔照几张像可不够,他们必须在清洁能源技术上投资。2003年,全球最大的污染源——美国发电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甚至低于宠物食品业。
 
如今的情况可大不一样了。全球在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和低排放技术方面的投资从2004年的280亿美元上升到了2006年的710亿美元。清洁能源公司的股价飞涨。硅谷的风险投资家涌入这一产业,自信能够像当年扶植起软件业那样为清洁能源业带来福音。石油公司、汽车厂商和发电公司,担心落伍于时代,也纷纷投下重注。巨额投资带来的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清洁能源的生产成本,目前使用风能生产一度电的成本从上世纪70年代的2美元降到了7-8美分,对比煤电的2-4美分,转换成清洁能源的成本已经大大下降。
 
但是,商界对清洁能源新近迸发出的热情,只是黑暗世界中脆弱的新芽。商界在替代能源技术上投下巨资,是预期未来政府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但如果政府没能做到,这些投资将会枯竭。
 
政府鼓励在清洁能源方面投资的最佳策略,是让排放温室气体的污染者付费。欧洲已经开始实施这一系统。但单靠欧洲无法拯救这个星球,如果美国置身事外,中国和印度也不会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