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大洋彼岸16只猫狗的死亡如何掀起一场危及中国制造信誉的轩然大波

食品安全风波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本刊记者 黄运涛  |  阅读:

[网络版专稿]

大洋彼岸16只猫狗的死亡如何掀起一场危及中国国家信誉的轩然大波

【祸起二甘醇】

从5月中下旬起,美晨集团日化分公司副总经理孙群就被一种不祥的预感所笼罩。

孙群的不安源于几则来自大洋彼岸的新闻。5月19日,《纽约时报》一篇报道称,巴拿马海关查获约6000支卓越(Excel)和酷先生(Mr. Cool)牌牙膏,两款牙膏含有1.7%至4.6%的二甘醇。当前掌握的信息表明,这些牙膏来自中国,但是还不能最终确定。巴拿马卫生部已通知当地消费者不要再使用Excel和Mr. Cool。继巴拿马“首发”之后,“毒牙膏”效应持续扩大,多米尼加和哥斯达黎也先后宣布,扣查了数量不等的中国产牙膏。

敏感的孙群立即意识到,二甘醇可能要闯大祸。

二甘醇也称二乙二醇醚,是一种工业溶剂,主要用于汽车发动机防冻液,易与水相溶。在国内牙膏生产中,二甘醇被广泛应用于保湿剂中,以防止牙膏很快干裂。孙群从业多年,还从没听说过消费者因牙膏含有二甘醇而中毒的事件。尽管如此,孙群仍然担心,不断扩大的“毒牙膏”事件可能会殃及池鱼。事实上,他所在的美晨集团日化分公司生产的黑妹牙膏中就有含量小于4%的二甘醇,而且这些牙膏远销东南亚、澳洲和新加坡等海外市场。

政府很快做出了反应。5月3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在会上通报,国务院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显示,卫生部组织专家对牙膏中二甘醇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甘醇属于低毒类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由于代谢排出迅速,无明显蓄积性,迄今尚未发现有致癌、致畸和诱变作用的证据,但大剂量摄入会损害肾脏。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规定,按照人的体重计算,每人每天每公斤的体重摄入0.5mg的二甘醇是安全的。早在2000年,国内专家就曾对1965人进行过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于15.6%的牙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没有资料显示,因使用二甘醇牙膏而直接导致人体中毒的案例。

从专业知识层面来讲,质检总局对二甘醇危害性的解读并未超出业内人士的预期,但这是国家级的机构作为牙膏业的“代言人”给予国际质疑以明确回应,意义非比寻常。数日来压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孙群大大松了一口气。

然而,风波远没有因此平息。

就在国家质检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天,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以下简称FDA)发布进口警报称,从中国的牙膏中检出了最高含4%的二甘醇,并警告消费者不要使用中国制造的牙膏。令人始料不及地是,美国的动作迅速波及新加坡。新加坡卫生科学局(以下简称HSA)在得悉FDA的警报后,开始对30种从中国进口的牙膏展开检查。6月5日,HSA发表声明:三款中国牙膏——黑妹、黑妹加钙和美加净——含有0.8%至3.9%不等的二甘醇,因此下令业者将这些商品下架。

最让孙群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6日上午,黑妹牙膏的新加坡总代理商周建金将一份传真发到了美晨集团日化分公司生产部,内容是新加坡卫生科学局发表的声明,周建金要求美晨方面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很快,传真就被转到了技术部。在分公司主管技术的孙群当时正在外面开会,接到同事的电话后,心头一沉,惊讶、担心、着急……一时间,不安感纷至沓来。他连会都没开完,便急匆匆赶回了公司,并当即召急技术和质检部门开会,研究对策。

会议做出了两个决定:一、将质检总局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的内容告知经销商;二、虽然含有二甘醇的牙膏在中国可以使用,但考虑到新加坡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为了保护代理商利益,决定召回他手上现存的牙膏。7日上午,美晨将以上两项内容传真给了周建金。

据孙群向《环球企业家》透露,美晨集团日化分公司先后于2004年和2006年3月向周建金出售过两批黑妹和黑妹(加钙)牙膏,每批约4万支,价值约1万美元。目前这8万支牙膏已卖出去一半多。

“经过这场风波,我们已经决定,今后生产的牙膏中肯定将不再使用二甘醇。”孙群告诉记者。即便如此,东南亚、澳洲一些国家的代理商看到新闻后,已纷纷要求暂停与美晨的谈判。“西方媒体的炒作,加上国内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转载,肯定会使一些消费者产生惧怕心理。一旦某个商品出现问题,他们最简单的动作就是不再去买这种商品。”孙群显得很无奈。不过,据美晨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部人士表示,“目前这件事对黑妹在国内的销售影响很小。”

随后,记者致电美加净牙膏的生产厂商上海白猫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技术中心的陈经理表示:“(关于‘毒牙膏’的事)国家已经有了统一说法,我们对此事不再向外界进行答复。”当记者向她询问美加净牙膏是否含有二甘醇、是否销往过新加坡时,她表示拒绝回答任何问题。
[---分页标志符---]
 【宠物无小事】
其实,早在年初,中国食品就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信誉危机。

今年3月中旬起,美国各地不断发生宠物中毒事件,数千只宠物生病,16只猫和狗死亡。总部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的“菜单食品”(Menu Foods)公司在接到有宠物因食用该公司宠物食品而患病的消息后,决定将该厂于2006年12月3日至2007年3月6日期间生产的宠物食品全部召回。3月25日,《今日美国报》引用“菜单食品”公司发言人山姆·伯恩斯坦的话称,公司产品所用的麦麸原料来自3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和美国。美国小麦协会副会长吉姆·弗拉姆也说,美国海关数据显示美国麦麸进口13%来自中国。大多数美国媒体在报道中都强调中国是麦麸的供应商,几乎没有提及其他国家。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众矢之的。

3月底,FDA宣称,经调查发现,从江苏徐州安营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和山东滨州富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口的部分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中检出三聚氰胺,并初步认为,宠物食品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导致宠物中毒死亡的原因。

政府迅速介入。4月2日,质检总局发布消息称,经过初步调查得出结论:截止到2007年3月29日,中国没有向美国、加拿大出口过小麦、麦麸等宠物食品原料。美国宠物中毒与中国无关。
然而,仅仅事隔一个多月,故事又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5月8日,质检总局证实,江苏徐州安营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和山东滨州富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出口的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违规添加了三聚氰胺,产品以非法检商品名义报关出口,以逃避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和监管。有关部门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对违法企业和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开始成为国际媒体的头条。美国福克斯新闻网以《宠物食品危机彰显中国食物安全悲哀》为题,称近几个星期数十只宠物死于肾衰竭,都怪中国进口到美国的污染麦麸。福克斯电视台的一名节目主持人说,“中国把含有老鼠药成分的宠物食品原料输入美国”。美联社称,中国麦麸杀死了16只猫和狗,使上千只宠物中毒,政府人员担心将越来越难检疫出那些潜在的对人类有害的成分。

至此,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仍在不断升级,直至成为国家政治事件——5月22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开幕,吴仪副总理和美国财长保尔森共同主持对话。当天,保尔森确认,从中国进口食品的安全将成为本次对话谈判桌上的一个议题。

事实上,就在去年,美国还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宠物中毒事件。2006年5月,美国76只狗因食用美国加州一个厂商生产的“钻石牌”宠物粮而死亡。与之相比,本次中毒死亡的宠物数量远远低于去年,然而,美国媒体却称其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宠物中毒事件之一”。

为何16只美国宠物的死亡这样一件“小事”,在短短数月之内迅速演化成为一场影响到中美两国经贸甚至外交关系的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毛寿龙认为,宠物中毒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是必然原因和偶然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从美国的政治周期来看,明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历史上,每逢临近大选年,中美关系就会趋冷,民生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经贸摩擦的不断升级几乎无可避免。不久前,美国首次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征收反补贴关税,其它一些行业协会也纷纷向国会施压,要求对中国产品进行制裁。在这种情况下,近几年来大举进军美国市场的中国食品业很容易成为被打击的靶子。中美经贸的上空早已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硝烟。

偶然性在于,中美两国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这一次在食品安全上被无限放大。在中国,对狗的爱护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公共价值观念。但在美国,上至权贵显赫下至市井小民,很多美国人养狗、爱狗,甚至将宠物视为家庭的一份子。《动物福利法》在美国是联邦级的大法,各个州关于动物保护的法律也多如牛毛。甚至还有地方从法律上规定,狗有继承主人遗产的权利。“这体现了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对狗的生命的态度,其实已经折射出美国人对人的生命的态度,”毛寿龙认为,“正是因为宠物文化在美国有强大的民意基础,所以美国民众对宠物食品的安全要求就非常高,这不只是对中国,对所有国家都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没必要说它是反华,更不要把它政治化。”

【一“食”激起千层浪】

面对愈演愈烈的“中国食品威胁论”,中国政府在反驳、解释的同时,也开始了“公关”行动,危机事件在某种条件下反而给政府公共管理改革以强有力的推动。 

5月底,中国宣布将建立一套食品召回制度,计划于年底前颁布实施。此前的几天,国家质检总局邀请美、日、欧等国的相关人士在北京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消费者保护问题。“仅仅是会议还不够,”毛寿龙说,“应该让国际社会更多了解我们,了解我们在食品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我们如何向国际学习等等。”

不过,令人担心的是,国际舆论的质疑正在从中国食品向整个“中国制造”扩散。印尼最有影响力的《罗盘报》甚至在其国际版上打出大标题:小心来自中国的产品!

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中国开始主动出击。5月31日,中国罕见地回应了对其食品安全的批评。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李元平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字:2004年~2006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合格率分别是99%、99%、99.2%,而同期美国向中国出口的食品合格率分别是99%、98.8%、99%。数字胜于雄辩,中国输美食品安全性并不比美国对华出口食品低,甚至还要更高一些。

行动仍在继续。6月8日,质检总局通过其网站发布消息说,宁波、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分别从三家美国供货商检出四种不符合我国卫生标准要求的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将对这些食品作销毁或退货处理。这是质检总局今年第一次大规模通报美国输华食品不合格。舆论普遍认为,中国选择在此时向美国食品亮红牌,属变相贸易战。

记者随后联系到了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生产科的戴女士,她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该局6月5日接获下辖的深圳机场检验检疫局的报告称,检验出4000多瓶关支灵牌西摩免疫胶囊不符合中国的有关卫生标准,这批货物大约有300多公斤,价值6000多美元。不过,在记者的追问下,她始终没有透露这批胶囊到底是哪种化学物质超标。

“以牙还牙,短期来讲有一点出气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转移国际舆论的注意力,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在技术上有所完善、理念上有所改观。中国在公共政策上的形象,一直给人一种愚昧、落后的感觉,我们的市场也总被人认为是混乱的,要想在短期内彻底改变这个形象很困难。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要培养、建立一种互信机制,这种心态对于一个大国尤其重要。他(美国)可以指责我们,我们也可以跟他吵上一架,但吵完以后一定要马上退回来,站在一个主流的价值观上重新反思我们自己的一些做法。”毛寿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