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大并不一定总是意味着最好,埃森哲即将出炉的卓越绩效企业报告将证明这一点
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
大多数中国企业的高管们都认为,他们的企业必须做到最大,才能做到最好。随着一个又一个行业开始整合,许多人以为只有那些规模不断扩张的企业才能大获全胜。然而,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和外包服务公司埃森哲目前从事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在中国,规模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也是有限的。不顾一切,特别是不顾企业面对新的挑战时需保持灵活应变能力这一客观要求,一味地追求规模的增长将是十分危险的。对于规模,企业需要审慎地对待,既要对企业的能力和运营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也要对其他一些关键的影响绩效的因素予以充分的考虑。
在将其独具特色、正在专利申请中的绩效评估方法应用于中国市场之后,埃森哲目前已成功找到了超过26家卓越绩效的中国企业——我们对卓越绩效企业的定义是在股东总回报、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等诸方面均持续超过业内同行的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规模和业绩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低于预期。
虽然我们业已遴选出的卓越绩效企业在它们所处的特定行业中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在营收上居行业绝对领导地位的只有少数几例。事实上,在所考察的13个行业中,规模最大同时业绩又属业内最佳的企业仅出现在五个行业中。不仅如此,在这五个行业中,有两家为国有企业,它们因所在行业缺乏竞争而受益,或者在由政府推动的整合中获得了绝对的行业主导地位。
既然如此,为什么企业界依然在义无反顾地追求规模呢?在正常情况下,规模自然可以带来一些众所周知的竞争优势: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更强的购买力,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一个高度分割和发散的市场,更大的规模还意味着更强的品牌效应和更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外资企业通常规模庞大,本地企业的高管感到唯有壮大自身的规模才能应对愈演愈烈的外来竞争,“不是吃掉别人就是被别人吃掉。”他们往往会这样想。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埃森哲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恰恰是在那些已经对外开放的行业中,大型企业的绩效受到的伤害最大。在诸如家电、酒类饮料和食品等行业中,那些在取得持久的盈利增长方面表现最好的企业均为规模较小但反应机敏的企业。尽管所在行业的结构、成功要素和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这些企业总能凭借其特有的灵活应变能力成功地应对新的竞争格局。 相反,那些行业的龙头老大们常常为它们巨大的规模所累,经济学家们称此类现象为规模的“不经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新的技术、竞争对手层出不穷,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大型企业因为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无法迅速作出反应,它们的经营很可能会因此大受影响。
规模较小,但是照样能够成就卓越绩效,在中国企业中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这表明企业虽然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以防范敌意收购,但是在此之后如果依然一位地扩张则往往于事无补。企业因为盲目追求业务的增长——不管是通过并购还是开辟全新的业务——而严重影响其未来发展的事例屡见不鲜。在九十年代后期和本世纪的前几年,国内一家主要的啤酒厂商不顾被收购对象在产品和技术方面与其自身有多少相关性而大肆收购其他啤酒制造企业,致使其营运指标大幅下降。由于盲目扩张,该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下降,客户投诉增加,从而给盈利造成了重大的影响——2001年,其利润仅占收入的1.8%,远低于业内其他主要厂商12.2%的平均水平。这种以牺牲盈利能力换取市场份额的做法让该企业深受其害,其运营状况直到最近才逐步好转。
同样,由于进入与其主业既不密切相关也不属同一价值链的汽车、摩托车和新能源行业,一家国内著名的家电厂商也走过一段类似的弯路。新的业务未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营收和利润:收入的贡献率仅为10%,利润则是负值。由于受新业务的拖累,外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该企业主营业务的利润率不断遭到挤压,最终导致整个企业陷入全面亏损的境地。
既然规模至上的策略无法保证企业成就持久的高绩效,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使得企业对规模在保持长期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保持警觉的同时,还能利用它来改善自身的绩效呢?
答案是肯定的。埃森哲的研究发现,高绩效企业并没有忽视取得一定的恰当规模和市场地位的必要性。但是,和那些单纯追求规模的企业不同,这些企业之所以能成就卓越的绩效,原因在于它们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着力平衡三大因素对绩效的影响。除了重视市场地位和规模——对合理或适度规模的界定需在深刻理解现在和未来的价值杠杆的前提下进行——绩效最为卓越的企业还能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努力掌握一些独特的技能,并注重对高绩效进行剖析,找出那些不管企业采用何种战略,均能使它们在执行力上超越竞争对手的深层次的文化特点和观念。
到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愿望驱动着众多的中国企业对卓越绩效孜孜以求。埃森哲大中华区总裁李纲认为不管这些企业是否能得到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它们在海外市场都将面对同样的挑战。埃森哲的研究还将一一阐述中国企业要想到陌生的境外市场成功复制国内的辉煌尚需克服的各种困难。“我们能够对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的特点与它们的国际同行进行比较,在这一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他说。“当我们开始分辨出那些中国企业在绩效方面与其国际同行的不同之处是,这项工作变得非常激动人心。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尚存不足的领域,如它们管理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员工队伍的方式还有待提高;同时,我们也甄别出在哪些方面中国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说基于在国内市场上获取的经验,它们能很好地理解其他新兴市场地消费者。”
在研究的最后阶段,埃森哲从12个不同的行业中找出了若干卓越绩效企业。李纲认为,这本身就是一项有趣的发现。“我们的研究显示,就长期而言,行业自身的条件,不管多么严酷,均不应该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卓越绩效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他阐述道。“例如,我们发现卓越绩效企业在我们所研究的大多数行业中存在,即使是那些因为市场分割和投资回报一向较低而不被看好的行业也可以找到。”很显然,至少在短期内,行业因素确实会对企业总体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但是,这些因素不至成为企业战胜对手从而成就卓越绩效的永久性障碍。
有许多机会可助企业成就高绩效,不仅如此,一个行业中高绩效企业的数目往往比我们预想的要多。众所周知,杰克·韦尔奇要求通用电器的企业必须成为各自的行业的龙头老大,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然而,这一要求似乎过于苛刻。埃森哲发现,在所考察的各个行业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行业存在至少两家高绩效企业,在大约三分之一的行业中可以找到至少三家这样的企业,另有两个行业竟各自拥有四家高绩效企业。
今年8月,这一项新的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将在北京正式发布。与此同时,埃森哲准备通过对大量的中国企业的高管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卓越绩效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发现。“过去,尽管业绩平平,许多中国企业还是生存了下来,但是埃森哲认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拐点,许多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因此发生重大的变化。”李纲表示。“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在这个时候开展这项研究正当其时,中国企业的高管们已经认识到他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深入理解并追求真正的卓越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