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这次没有预测未来,而是传递了一种处理信息方式,它有助于你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乐观主义者的十一条军规
大约一周之后,在等待另一位采访对象时,他跟我讲述这段城中旅行。
在我这位朋友见到约翰·奈斯比特之前,他已经开始迅速思考这次会面的种种可能性。他的大脑皮层在抵达见面地前最为活跃。他兴奋得想象自己和奈斯比特的言语交锋,一个悲观主义者和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碰撞。他不希望对方说服自己,但他希望至少听到一个新的说法。
正是奈斯比特对这个悲观者的反驳吸引我去读他的新书。奈斯比特说,保持悲观主义是最简单的事情,而乐观才真正需要智力和勇气,因为你需要不断说服自己去保持乐观,“我不把气力用在愤世嫉俗上,我将精力用在寻求未来的可能性上”。而在解释自己为何有资格对中国事物做出判断时,他说:“谁第一个发现水?没有人知道,但肯定不是鱼。”因为生活在其中,我们会对变化麻木,试管中的青蛙不会发现水的温度在渐渐上升,直到死去。
这种肆无忌惮的乐观和对自己观察力的自信让我抛开了对未来学家和乐观主义者的偏见,去阅读《定见》。值得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在这本书中试图给出任何预测。因为我的偏见让我认为,任何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类愚蠢的自信的表现。
奈斯比特试图表述的只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的思维方式。所以不要相信中文版封面的宣传语:“助你预测未来商业世界,实现个人事业发展”。他从没要教人去预测未来,他想传递的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它有助于你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这些思维方式,中文翻译为“定见”,包括十一条,它们很容易在陈词滥调和真知灼见之间摇摆,比如他的几条“定见”: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尽情想象,错又何妨;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好处;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 极端者可以在这两端各执一词,“全是废话”,或“很有道理”。而奈斯比特的本意显然并非要引起争论,我宁愿相信,他只是很诚实地告诉我们,他,奈斯比特本人,真的是这么想的。
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开始于奈斯比特的读报经验。这位未来学家坚持认为,他能够从报纸和杂志的大标题中发现这个世界的秘密。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他实在是公开出版物信息处理的高手,他引用的所有数据和所有例子都不难找到。托马斯·弗里德曼采用记者的方法,用脚去丈量地球,这种方法的弱点是,它最容易导致傲慢自大,因为目击者会认为:我看到的事情难道还有错?而奈斯比特那种强调信息处理方式和思维训练的方法更为收敛。
最能表现出这种思维训练的这几条“定见”:尽情想象,错又何妨;关注统计数据;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抓住机会。
“定见”之“尽情想象”,其实是告诉你,所有人都错,而你是对的,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可能发生,而且发生频率还挺高。这可能也是奈斯比特的自信来源。关注统计数据,奈斯比特称之为,关注比赛结果,而不要去听评论家喋喋不休的优势与劣势分析。正因为如此,奈斯比特认为,印度更像巴西,“许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讨论巴西的巨大潜力和美好未来,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什么也没有看到”。
还是那句话,所有真理都是在废话和真知灼见之间摇摆,对于作家来说,这取决于你的表述方式;对于读者,则取决于你听到它时的心境。奈斯比特的用意则是,首先,要有乐观的勇气,然后,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技巧。《定见》正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自我思维训练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