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与全球经济绝缘数十年后,决定重新加入,而且选择快跑时,到底会发生什么?

当中国和印度震撼世界

来源:2007年8月上 总第138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毕克雷  |  阅读:

要评议一下近几年全球最热门的商业话题,恐怕非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莫属。与此相关的话题似乎无处不在:杂志的封面,电影镜头,健身房里,董事会中,国会山上……在成为影响21世纪的重要经济力量的过程中,中印尽管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但两国对重拾大国精神的执着追求,势必会重新定义全球商业的运行规则。在未来数十年内,这都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故事之一。

单独解剖两大经济体的商业书籍近两年都不乏优秀之作。关于中国的,有去年获英国《金融时报》与高盛“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的《中国震撼世界》,以及道琼斯前中国负责人麦健陆所著的《十亿消费者》,更不用提早已成为在华经商“红宝书”的《中国通》和《中国梦》。关于印度的,则有《印度星球》和本刊此前介绍的《不顾诸神》。

但把两大经济体放在一起进行详细比较论述的商业书籍,则显得与话题本身的烈火烹油景象不成比例。商业周刊曾在去年底出版过一部书名颇为取巧的《Chindia》,不过,此书基本是上该杂志报道的汇编,有亮点,但仍失之于系统。

由前纽约时报记者Robyn Meredith撰写的《龙与象》一书,堪称是对此状况的一个有益改善——尽管《龙与象》在书名上的过于熟络可能会让人打不起精神,而书中对中国和印度的大多描述也会给人似曾相识之感。

书作者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该书的友好用户界面。多年在亚洲的媒体工作经验让她有机会深入到书中所描述的商业世界内部,了解最前沿的思维与实践。除了文笔的生动晓畅,这一背景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提供第一手的公司实践案例。比如,在提及跨国公司如何抓住中印崛起的机会时,作者并没有提像IBM和通用电气这样的耳熟能详的案例,而是更多以飞利浦和柯达这样的较少提及的公司为主角,讲述中印崛起是如何重塑了他们所处行业的游戏规则。

全球化就是关于机会的论断在此书中得到了充分论证。作者认为,不断深化的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国始于1978年,印度始于1991年,为两国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并推动了最近10年的不可思议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抓住机会的跨国企业会实现可持续的高额增长。而那些本来就立足于大中华市场的企业则能在全球化的链条中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成为将欧美客户和全世界工厂联系在一起的幕后英雄。

作者对香港利丰集团的冯氏兄弟尤为赞赏,把他们称为“中国的亨利·福特”,并详尽地描绘了利丰生产亚麻毛衫的过程:从法国购买亚麻布运输到天津,再用卡车运到离天津255英里远的地方进行洗熨拉直的作业,然后再用卡车运到1100英里外的地方进行染色和编织,成品再经过两小时的运输到达香港,再转由货机运到美国的渠道进行销售。就这样,福特时代标志性的大规模装配线消失了,供应链成为如今全球竞争的致胜关键。

作者承认,这样的变化会让美国等发达市场的工作机会受损,但其消费者也会因此享受更便宜的产品和服务。美中的贸易逆差问题,则显然被政客们夸大了——该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西方公司把生产转移至中国然后再向美国市场出口所致。美国消费者在购买这样的产品时,固然会被计算在贸易逆差里,但实际上却是把钱交给了非中国的公司和股东:流向海外的每一美元中,创造了1.94美元的财富,其中的33美分回到了美国。

在未来,中国和印度还能够保持眼下的增长速度吗?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做过多评述。可以肯定的是,两个国家都需要进一步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在印度,由于政府的管制,银行得把1/3的贷款给农业和小生意者,效果就是把资本输给低利润的行业。两个国家也需要在更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放松管制,解决普遍困扰企业家们的高税率和官僚主义作风。当然,得解决更根本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让社会经济变革的福祉普惠大众。在这点,事实上中印两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性的:贫困和疾病问题,环境保护,提高能源效率,创造就业……解决这些挑战,需要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如果中国和印度成功,不但救赎了自身,也救赎了全世界。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