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球”等于“逆市飘红”?

高球期货指数

来源:2007年9月上 总第140期  |  作者:本刊记者 李硕  |  阅读:

哪种运动最受商务人士喜爱?瞬间内,很多人便能作出反射性解答——非高尔夫球莫属。 

不错,几个世纪以来,这项起源于苏格兰的运动已成为世界上同商业联系最紧密的运动。一份混杂着实证主义与八卦心态的调查显示,美国公司超过90%的CEO热衷于此,同时,几乎所有打球的人都在球场上进行过商务活动。

表面上,高尔夫运动深受商界推崇的原因不难猜想:环境之舒适、气氛之适宜商务社交,诸如此类。不过,最新发现暗示出该运动和它主流人群之间的关系深不可测:不少CEO的高尔夫球成绩同公司业绩的起伏有着惊人的“正相关”倾向。

华尔街投行贝尔斯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为此提供了可靠论据。尽管在7月的大部分时间里,凯恩忙于应付公司危机,但作为狂热的高尔夫球爱好者,他还是保持周四、五晚间打球的习惯。

但凯恩的成绩变得相当不稳定。根据Swivel.com的在线数据,人们将贝尔斯登股价同凯恩的高尔夫成绩进行了对比,画出了一张区间曲线图(见下)。尽管浮动范围不同,但从走势上看却多数一致:股价上涨,凯恩成绩随之提高,而股价下跌,后者也跟着滑落。尤其是8月4日,也就是告诉首席运营官沃伦·斯佩克特必须离职后的第3天,88杆的劣迹出现了,此前,斯佩克特所负责的两只基金倒闭,巨额亏损随之而来。

更极端的例子来自Sun公司前任CEO斯科特·麦克尼利。2003年上半年,整个美国股市表现平平,Sun的股价却逆市上扬。在当年美国《高尔夫文摘》的评选中,麦克尼利高居美国CEO球手的榜首位置。

高尔夫球技和公司业绩之间的神秘联系令人浮想联翩。事实上,除了职场现状对运动心态的影响之外,这种联系或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几乎没有什么热爱高尔夫的公司高管会主动意识到,在一个隐喻的意义上,他们沉迷于这项运动是因为它与商业运作本身的相似之处。

与其他球类运动不同,高尔夫球的竞争不需要参与者正面交锋,这是一场与自我展开的“孤独”的战争。两者预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用最少的杆数(可以想象为成本)达到。完成这个目的,需长期策划,但却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逐步推进,基本等同于公司愿景与快速执行力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逼进目标的最后一个动作,其准确、迅捷都和实际商业规范相当贴近。这使得高尔夫运动在整体形态上,和公司运营的核心逻辑线条相重叠。

另一方面,高尔夫运动中偶然因素的多样性及其所产生的对参与者的要求也和商界常规类似。无论准备多么充分,参与者随时可能陷入困境——意外落在长草中的球如同忽然间急剧下滑的利润,而问题的解决则不能指望运气,需要专注、创造力、智慧以及对自我情绪的掌控力。

同时,高尔夫持续不断地要求运动者改善人体这个复杂系统,这种改善通过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来实现。作为一个公司管理者,面临的则是如何改进一个组织的绩效系统问题。无论是球手还是CEO,他们都必须为提高效率而努力。此外,两者都会面临同样的困境——在好的想法和有效行动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当然,并非所有CEO在球场上的表现都同公司业绩呈正相关。但无论如何,对高层管理者来说,高尔夫带来的乐趣并非一场纯粹的休憩。由于上述的种种类似情形,这项运动的体验充满多重趣味——单纯的体能释放、自我挑战以及对商业技能的“戏仿”式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