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艰难过渡中,关键一笔就是放松对那些天生具有企业家精神、愿意承担风险的人的管制与约束。

托马斯·弗里德曼:中国的环境问题代价

来源:《纽约时报》  |  作者:托马斯· 弗里德曼  |  阅读:

尽管见过中国众多的能源、环境、环保汽车等领域的专家,我心中却愈加疑惑:红色中国在走向绿色的过程中,能否不经过“橙色革命”(一系列的自发民众抗议)?
 
换言之,如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基础上,完成能源、环境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对中国来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从严重污染的社会过渡到洁净的社会,难度甚大。
 
在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艰难过渡中,关键一笔就是放松对那些天生具有企业家精神、愿意承担风险的人的管制与约束。这就好比打开锅炉盖、放出蒸汽,其结果是能量得到充分释放。
 
一个更高的命题是,打开盖子容易,有效控制蒸汽却不那么简单,而这也正是治理污染的难度所在。污染问题的解决,首先有赖于一个独立的司法制度,惟有如此,法庭才能有效约束国有工厂和发电厂。其次要有能够自由报道国有企业污染而不受干预的监督者——媒体。对公民来说,透明的法律与管制政策也是必要的,这是支撑他们知情权和与强大污染势力作斗争的重要保障。
 
我能感觉到,中国领导人正在积极推进这些事。稳定的GDP增长,对社会和谐与执政党的合法性都很重要。越来越多的官员表示,他们更愿意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毕竟,令人窒息的空气,严重污染的河流、景观、冰山连累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在北京的一个明显感觉是:办公室总是有点热。原来,中国国务院要求所有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都不得低于26度。有资料表明,空调消耗的能源大约占了北京总能耗的三分之一。
 
这是一项自上而下的政令,听起来很有威慑力。但据上海日报报道,该市半数以上的公共建筑没有遵守这项指令,即将空调温度调到26度以上。看来,执行情况令人堪忧。
 
中国领导曾在2005年提出:要在2010年之前,将单位GDP的能耗降低20%,同时将空气质量改善10%。
 
我曾透过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的大型落地窗户,看见CCTV新钢筋大楼在灰色雾霾中若隐若现。而这座直耸云霄、面积超过六百万平方英尺的摩天大楼,只是北京正在兴建的新中央商务区300座写字楼中的一员。
 
现在,每当我在北京堵车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些林立在道路两侧的写字楼——哪些最大,哪些最耗能,哪些最漂亮。这些建筑如果放在华盛顿,肯定会成为游客瞩目的焦点。但在北京,只能迷失钢筋水泥的森林之中。
 
注:《环球企业家》 周玲玲译自《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