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史上那些以拯救者角色出现的明星组合正不断接受现实的拷问

梦之队的诅咒

来源:2007年10月上 总第142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倪妮  |  阅读:

自从20075月,私人资本管理公司瑟伯勒斯(Cerberus)将落魄的克莱斯勒(Chrysler)购入囊中,后者最令人瞩目的举动不是实施公司的复兴战略,而是将自己改造成一个“声色犬马”的商界名利场。

粉墨登场的人物是:美国前财长、瑟伯勒斯主席约翰斯诺(John W. Snow),重返克莱斯勒董事会的沃尔夫冈伯恩哈德 (Wolfgang Bernhard),福特汽车公司高级主管戴维瑟斯菲尔德,以及9月初克莱斯勒新任CEO罗伯特纳德利(Robert Nardelli)亲选的副手、原丰田公司北美区总裁詹姆斯普瑞斯(James E. Press),和随后挖来的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董事长墨斐(Philip F. Murtagh);加之留任的克莱斯勒总裁汤姆莱索达(Tom LaSorda)——无疑,在克莱斯勒的复兴计划中,这支全明星阵容的管理团队是至关重要的筹码。

在公众舆论的灼热评论中,这个新团队被称为名副其实的“梦之队”。通常,“梦之队”指的是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战胜强大对手的运动组织。但逐渐,它的延伸含义在商业领域中频繁出现,用以比喻那些众星云集、使命在身的管理团队。

尽管梦之队这个词汇所暗含的成功意象令人向往,但人们仍深感不解:以克莱斯勒当下衰微的行业地位,众明星为何纷纷投奔而来?事实上,除了高薪,更为本质的原因在于:人们希望融入这家曾拥有过辉煌往昔的公司,并凭借自己的能力制造另一段可被铭记的复兴史。而这一点,恰恰是梦之队之于商业明星乃至公司理想的根本诱惑所在。

现代商业史上的梦之队架构屡见不鲜,它们真的如预想中那么有效么?令人尴尬的是,纵览历史,每逢公司身处困境、急需挽救的时候,能够力挽狂澜的从来不是梦之队组合,而是那些单枪匹马的“白衣骑士”。需要指明的是,在商业术语范畴,白衣骑士本义是指发生敌意收购或兼并时,其他插手挽救该公司的投资者或公司,但在更广泛的比喻意义上,白衣骑士多指依靠个人领袖魄力来扭转公司颓势。

1990年代的IBM来说,郭士纳便是这样一个角色。初任CEO时,因机构臃肿和文化闭塞而面临危机的IBM亏损高达160亿美元。如同一个“铁血宰相”,郭士纳大胆采取裁员手段缩减开支,并以全新的制衡措施重新调整了公司业务结构。不到十年的时间,使IBM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

在常识中,IBM转危为安的关键被解释为高明的管理措施,但实际上,公司史上第五任CEO郭士纳对商业组织中利益构成的理解才是成功的根本。没错,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都深谙此道,他们知道在何种时候制造并解决矛盾。不过,更多时候,“铁血宰相”的模式也会导致“独裁”现象的出现。在理想的梦之队组合与个人专制之间,界限模糊。

迈克尔埃斯纳1984年起担任迪斯尼CEO的最初十年,他和首席运营官弗兰克威尔斯(Frank Wells)本是一支令人称颂的梦之队。在他们治下,迪斯尼迎来了《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等系列高票房电影及主题乐园利润的回升,并为股东赢得空前利益。但1994年的那次飞机失事不仅断送了威尔斯的生命,也使迪斯尼进入埃斯纳的寡头时代。此后,可以倚重的高层管理者都在后者强大的控制欲阴影下与他渐行渐远。

在现代公司架构内,不可遏止的独裁者行径越来越少(事实上,现代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几乎每个关键环节,都是为了避免个人英雄主义的上演)。但事实上,就算埃斯纳现象十分罕见,但它所引发的对独裁者的原始恐惧,很可能导致另一个陷阱:对多明星式管理组合产生了迷信般的依赖。

与梦之队理想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是现实中,那些梦之队的实际作为。

就在蓝色巨人崛起的年代,美国最引人注目的梦之队属于Ameritech公司:未来的电讯网络供应商电子实验室TellabsQwest公司CEO理查德诺特巴尔特(Richard Notebaert)和Cable & WirelessEDS公司CEO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等等。问题就出在这里,当管理团队的成员都是潜在的CEO时,梦之队结构就成了宫廷政治的最佳舞台。

在中国商界,梦之队的遭遇更具说服力。2000年代初,原本被喻为中国互联网业公认的新浪“梦之队”组建不到一年便开始瓦解。或许是姜丰年、王志东、沙正治等多位明星的光芒过于耀眼,他们组合起来的光芒反而有点刺眼。在可被合理解释的人事变动之后,是多个小规模利益群体的相互倾轧。

好在,这并未对新浪的发展产生致命性打击,但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幸免于难。今年9月,UT斯达康审计委员会承认,该公司发布的2000年至2005年的各类财报、及2006年前两季财报不再可靠,需要重新发报。而仅在三年前,这家凭借小灵通业务跃进全球十大上市电信商行列的民营公司曾上演了一出“现代高科技版”的桃园结义:陆弘亮、吴鹰、周韶宁和黄晓庆共同组建了当时中国企业最为国际化的高层管理团队。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试图跨越梦之队的诅咒,将各自不同的能力有效整合为公司力量。但在真实的利益分配面前,彼此关系的复杂纠葛最终还是在公司业绩上刻下了永久的伤痕。

事实上,任何一支“梦之队”都面临着同一个诅咒:优秀的管理者们聚到一起,过去的神勇就不复出现。这是因为,由于个性的千差万别或缺少一位绝对强有力的领导者,短期内很难高效产出什么果敢的决策。理论上,一个精英团队一旦渡过磨合期,相互之间建立恰当的信任和默契,那么它的能量可能被无限激发,但现实的公司经营又很难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万一这些客观条件碰巧实现,上文提到的宫廷政变便会如期而至,总之,梦之队的想象充满各色可怕的埋伏,现实版本的全明星组合几乎无一幸免。

这真是个奇妙的心理,表明上,人们越来越相信,真正强有力的组织不可能依靠个体精英,而是取决于对人才结构的资源配置及优化。他们的智力会在民主作用下形成合力,然后变成“最正确”的决策渗透到企业的结构和体制当中——但骨子里,这是因为人们害怕个人英雄主义变得不可控制,换言之,梦之队只是白衣骑士在现代商业的替代品,其救赎模式被期待像“速效救心丸”一样便捷、可靠。

实际上呢,对这种效果的最佳演绎还是白衣骑士。难道不是么,那些名垂商业史的耳熟能详的名字,洛克菲勒、福特、J.P摩根包括1950年代的本田宗一郎、松下幸之助,1980年代以来的巴菲特、默多克和比尔盖茨(即便是两个人同时出现的情况,人们更乐于将其拆分为个人),谁不是以个人英雄式的成功改变了商业世界的既有规则?

即便是现在网罗各色明星的克莱斯勒,商业史最乐于传唱的故事还是20多年前,传奇人物艾柯卡用多种强制性手段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有趣的是,近来,已经退休的艾柯卡巧妙地表达出对最新明星组合的异议:“企业如何发展还是要看领导层。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行业外公司控股知名汽车制造商,但我认为,最好的领导是克莱斯勒自己拥有的人才。”艾柯卡所指,正是曾当年使克莱斯勒一跃成为北美汽车制造商中唯一实现销售增长的汤姆莱索达——但愿,莱索达能够最终以个人领导力破除梦之队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