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靠明星经理人激烈改革取得的短期成果都难以持续

告别英雄时代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7年11月上 总第144期  |  作者:本刊记者 袭祥德  |  阅读:

《艾柯卡自白》
(美)李·艾柯卡、桑尼·克林菲德著
中信出版社 200710

今年5月,在“营救”克莱斯勒近10年后,精疲力竭的戴克集团以74亿美元出售了克莱斯勒的大部分股份,当年汽车行业的“惊天大合并”终于画上了句号。

克莱斯勒是一家十分怪异的公司。作为美国三大汽车企业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克莱斯勒屡次接近破产的边缘,又屡次触底反弹重回盈利,然后再次亏损。

提到克莱斯勒,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当年的“汽车英雄”李·艾柯卡,他是1980年代风靡美国的明星经理人。艾柯卡的成功有目共睹—1984年,在他担任总裁的第六个年头,克莱斯勒获得了创纪录的24亿美元利润。

《艾柯卡自白》是他的第二本书,与著名的《艾柯卡自传》相比,这不是一本纯商业管理著作。它更多表达了艾柯卡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对政治、经济、法律等方方面面的思考,阐释了艾柯卡的价值观与美国梦,正是这些信仰在激励他不断接受挑战。

可惜的是,艾柯卡造就的克莱斯勒盛世依然是昙花一现。无论他关闭多少家工厂,解雇多少个副总裁,克勒斯勒依然不能在长跑中获胜。1998年克莱斯勒与戴姆勒奔驰公司合并后,同样是连续多年亏损,然后突然大幅赢利,随后继续亏损。可以说,克莱斯勒最终被出售的结局一点都不奇怪,戴克集团已经无法承受它的拖累。

与美国汽车行业衰落产生强烈对比的,是日韩汽车企业的崛起。从最初的日美贸易战,到两次石油危机,日本小型车所特有的精致、节油的特点逐渐赢得了世界市场。

《艾柯卡自白》表达了对这种趋势的担忧。在美国,制造一辆汽车的费用已经不是原材料成本、技术研发费用加上人工渠道费用这么简单。在联合汽车工会的压力下,汽车企业必须承受沉重的养老金负担、保险费用、法律费用。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后工业社会,造一辆汽车所耗费的成本大大超过日韩等后起国家,这还不包括贸易政策、汇率等问题的干扰。

实际上,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商业系统中,企业的竞争能力逐渐演化成对优秀产品的依赖和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克莱斯勒恰恰缺乏优秀产品的持续开发能力和稳定的企业组织体系。

担任克莱斯勒总裁后,艾柯卡重新梳理了克莱斯勒的管理,激励研发部门开发出畅销车。他关闭了20家工厂,裁员半数以上,解聘33名副总裁,高级管理人员减薪10%,将留用职工薪金减少12亿美元。通过这些异常激烈的改革措施,他激活了这家死气沉沉的企业。

从这些拯救措施上,既可以看出克莱斯勒已经病危到何种程度,也能得出艾柯卡是一个多么喜欢挑战与冒险的经理人。他从一名普通推销员最终成为当时最著名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总裁,随后拯救克莱斯勒于水火。在崇尚英雄的美国,艾柯卡一时间成为传奇人物,似乎无所不能。这样的经历让艾柯卡自信而且骄傲。

但事实证明,这些直接针对公司亏损而采取的措施,难以在公司继续发展时内化为一种可持续的成长力量。也许,对任何一个靠明星经理人如此激烈改革而且取得的短期成果都难以持续。当今的商业世界,已经不是一个英雄主导的时代,短期的盈利并不能开创稳定的未来。

《艾柯卡自白》,是一位商业英雄在一种孤绝心境下的独白,它让我们偷窥到了他的勇气与无力回天的无奈。不可否认,艾柯卡是一个成功者,他有着对商业的独特见解与不可或缺的冒险精神。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出色的企业家,没有为世界塑造出一家成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