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成为生产力

消费你的通勤时间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7年11月下 总第145期  |  作者:本刊记者 沈霄戈  |  阅读: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热爱工作,并颇为不辞辛劳的人话,不妨作这样一项计算:你消耗在上下班路途的时间,大约相当于你工作时间的几分之一?

至少在京沪粤三地,恐怕很少有人敢说自己的“通勤/工作时间比”低于1/10。较为可怕却毫不夸张的情形是,随着大城市相对低价的住房集中于城市的边缘,则那些试图在买房时获得高性价比的人,可能要用4个小时往返于公司和家庭。这是另一种低性价比:如果一天工作时间为89个小时,则通勤时间是工作时间的一半—你可以不无自嘲的将此视为兼职了。且不算路途之上的体力消耗和精力困扰。

任何一个试图有所成就的人,都不应该忽略这种浪费对于生活的影响。在微软的早年生涯中,比尔·盖茨以最后一刻奔赴机场著称:他曾用17分钟从微软的办公室开车到西雅图飞机场,这是微软早年最著名的“官方纪录”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选择?

规划及其他准备工作。IBM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每天在到达办公室之前计划好当天需要处理的几件事。提前规划的最直接效果,是你坐在办公桌前不至于无所事事,先将半个小时甚至整个上午的时间浪费在浏览新闻和使用MSN上。其他准备工作包括:在心里打讲演的腹稿;把自己准备的PPT回顾一遍;列举自己需要电话的人及沟通中必须涉及的话题。

规范你的往返习惯。传奇投资者彼得·林奇早晨615分和晚上715分准时上、下班,即使他曾坐了18年公共汽车,但这无碍于他养成两项习惯,其一为准时上下班,这能方便他选择最熟悉的往返时间和路线,其二为阅读。林奇估计自己一年的行程是16万公里,就相当于每天650公里。这种辛勤奔走,让他足以接触到足够多的企业的真实情况,而路途之上,他也读了足够多的文件和书。

移动办公。感谢越来越便捷的通讯设施,人们可以在路途之上通过手中的黑莓或智能手机处理邮件。通过邮件沟通早已成为多数人工作中最耗费时间,也最缺乏管理的环节,如果你不能用12分钟时间对其中的多数作出反应,你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跟不上公司的节奏,还有什么比上下班的时间更能专注地处理这些问题(并提升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

学点什么。最典型的例子是学英语,如果你留意的话,网络上可以找到大量的电子书及音频文件,比如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著作《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的全书英文朗读。如果你能坚持听下去,显然是个双重收获。

灵活设定上班时间。当然,如果你是一家公司富有权威者,你也许可以作出一种尝试:让员工灵活掌握个人上班时间,以工作结果而非工作时长考量其绩效,这一方式在Google、百思买等美国公司已经得到良好运用。不过,需要三思的是,中国员工的自我要求和自我规划能力的确相对弱一些,过于松散的管理很可能让你的体制立即崩溃。

当你把通勤时间充分利用,你每天相当于增加了24个小时,则你的“通勤/工作时间比”很可能发生结构性改变,这不正是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