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商人想要赢得别人的羡慕很容易,但试图赢得别人的尊敬却那么困难?这样一个朴素的问题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一直困扰着我。是因为他们与生俱来的精于算计的秉性么?还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怪?也许都有,但又不全是。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中国商人信仰与价值观的普遍缺失感到忧心。
看一看吧,眼前的这个世界早已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世界了: 明亮的咖啡厅不再是休闲的场所,一群接一群穿着西装的家伙肆无忌惮地谈论着生意;人们对于一个公司的尊敬,也不再是这个公司为行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而是简单地估算这个公司拥有多少市值,拥有多少个亿万富翁;就连大学里本应该写诗的年轻人,也都呆在电脑前一本正经的写着商业计划书——和学习文化知识相比,他们更希望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江南春是这方面的典型,他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边给女孩写着情诗,一边给一家广告公司打工。)
当商人变得如此贪婪与功利时,读一读《商人的咒》一书,或许有助于我们驱除眼前的困惑与迷惘。这是一本反思中国商人生死命数的作品,作者曹健伟凭借两年前那本《灰商》——中国商贾哲理文学的奠基作品——收获了足够的声名。在这本427页的“咒文”里,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商业世界。
梅皓明是《商人的咒》中一个代表性人物。讨债者起家的梅皓明,是一个渴望崛起的小商人,他眼睁睁地盯着亿万富豪们争先恐后地出炉,满腔的羡慕与嫉妒。他从“混沌”中顿悟:一个人要想赚大钱就一定要认识大人物——大人物有大权利,大权力能带来大利益。从此他开始了不择手段的认识权贵的过程,他利用有权的人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商业利益。他固执地认为,一个商人务必做好三件事,即寻觅资源、瓜分资源和分配利益。他为自己发现的“真理”狂喜不已——把大家的财富变成国家的财富,再把国家的财富变成自己的财富。对此,梅皓明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财富是一只鸽子,有时候要关着,有时候它必须放飞,放飞是为了带回更多的鸽子。”这一切,真实可信而又生动自然地勾勒出梅皓明另类的生意经。正是在这条诡异、多变甚至荒诞不经的生意道路上,梅皓明渐行渐远,最终迷失了方向。一切皆成虚妄的梦幻泡影。
梅皓明的故事让人联想起当今中国商人的命运。似乎是出于对中国社会僵硬体制长久以来的压抑的报复,今天的中国商人放开了手脚正大刀阔斧地往前冲,财富的疯狂流动,让他们狂躁不已。他们可以轻易创造出令人炫目的物质财富,但没有精神上的焦虑,更没有信仰与价值观上的困扰。人人追求以物质为目标,那些精神上的、非物质性的因素,则被广泛漠视。中国的商人大多出身卑微,很少接受商业教育,而商业往往容易将他们的胆量莫名其妙的放大,再渐渐将其欲望俘虏,最后使其野心急剧膨胀,于是我们看到大多数财富故事都不堪回首,大多数商人的命运都不可预料。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过一句告诫商业领导者的名言,“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还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般的虔诚之心来领导员工”;前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总裁赫伯·凯莱赫说过同样有名的话,“以爱为凝聚力的公司比靠畏惧维系的公司要稳固得多”;而那个可爱的美国钢铁大王、慈善家卡耐基则直截了当地宣称:“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对于这些“忠言”,中国大多数商人不以为然。
回到《商人的咒》这本书吧,有人说这是一部中国商人阶层的《金刚经》、一部十年中国的“盛世危言”,甚至有人说这是一部现实世界的《资治通鉴》。这显然夸张了。
事实上,《商人的咒》描述的不过是三个极不安分的小商人通过一些超常规的商业手法成为豪商巨贾,然后被自己打败,最终一切烟消云散的故事。故事本身显得有些拖沓。阅读者倘若只是追求纯小说阅读的快感,或许会感到困惑和不解,因为它容纳了太多非小说的因素。
《商人的咒》试图净化和保护中国商人的心念,它折射出信仰与价值观的力量对于商人生命力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对于身处喧嚣的商业世界的中国商人来说,这种心灵的净化远比财富的增长更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