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说“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就是人们不从历史中吸取经验。” 让时光倒流十年、二十年,昔日历史看来别样风情

时光倒流十年·1997年12月(上)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7年12月上 总第146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关鉴  |  阅读:

时光倒流二十年:生锈的人才

李晓艳对现状大失所望。回国一年后的1987年底,她已经认识到自己在美国两年的MBA学习回国后根本派不上用场。“当时都说我们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前程远大。”回忆往事,令李晓艳唏嘘不已。

三年前,李和其他37名同学从几百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被派往美国攻读MBA课程,他们相信在学完西方最新的管理理论回国后,将在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中大展身手。

但现实很快击碎了梦想,回国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从事和接受的MBA教育毫无瓜葛的工作,一部分人成了翻译,更多的人在办公桌前无事可做,“我想我连学的10%都没用到”, 李晓艳悻悻地说。

在一些外部的观察者看来,这只是中国还无力消化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又一例证。在此之前,花费数百万美元珍贵外汇进口的生产线、研究设备不少同样被闲置。上海一家医院进口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血液检测设备,可以分析人体血液中残留的47种药物,但事实上,只有其中两种药物在中国被使用。类似的情况几乎出现在所有的经济领域,中国耗费巨资进口的72条彩电生产线,真正发挥的产能还不到30%

但相比之下,对人才的浪费才真正让人难以忍受,有关部门很快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回国后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将极大影响正在欧美大学学习深造的上万名中国留学生的归国热情。

而解决这个问题意味着将和一系列现存制度迎头相撞。李晓艳和她的同学们已经经历过各式各样的困难—国家计委主持这个留学项目,但认为自己只负责留学过程,学生回国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并不在它的职责范围之内;一名富有主动精神的学生去中国银行投递简历,却发现他根本就进不了门卫把守的中行大门……

事实上,那些被抱怨不能让留学生一展所学的单位同样满腹委屈:自己掏了这些学生出国留学的费用,难道他们回来不该继续为原单位服务?至于不能发挥所长的说法也令人不解,比如说一家单位安排留学生做翻译,不就圆满完成了外宾接待任务?

但另一些人认为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中国青年报》呼吁有关部门警惕这种情况,报道同时指出,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已经开始认真研究如何让留学归国的高级人才能被合理的使用。

后续:归国后不能充分施展所长并没有妨碍1990年代出国热潮的形成,而国内环境的变化最终使较早的一批留学生有了成为创业英雄的机会。如今,归国留学生更多面对的不再是如何对抗一个僵硬的经济制度,而是在市场选择中证明自己确实存在价值。

时光倒流十年:银行改革拉开序幕

1997年底,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下一步将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亚洲金融风暴让一个接一个的国家落入悲惨境遇后,中国实际上成为了阻止危机进一步升级的防波堤。

事实上,对资本市场的谨慎开放和1350亿美元充裕的外汇储备,能够让中国把风暴屏蔽在国门之外。中国政府甚至没有选择独善其身,公开向世界宣布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就是不打算用货币贬值来对冲危机对中国出口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只将危机看成是他人的教训,实际上,高层已经清楚地看到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并非陷入灾难的国家独有——巨额银行坏账、内控机制缺失所积累起来的风险随时能让孱弱的金融系统崩盘,一定程度上中国能够置身事外也仅属偶然。

监管层决定未雨绸缪,加快国有银行系统改革。当年11月举行的内部会议上认为,央行应向上收拢权限,以防止潜在的金融风险蔓延。按照新的设想,人民银行设在各地的几千个分支机构将被关闭,转而由在全国新设立的十个大区负责监管。

另外,国有银行历史上形成的巨额坏账也必须得到处理,根据保守的估计,坏账的数额至少在2000亿美元以上。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是形成坏账最主要的因素,中国政府下决心让其中一部分破产,对因此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实施了总计120亿美元的冲销。

国有银行也需要减员增效,以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建设银行计划将总数40万员工裁撤10万人,并关闭占总数25%6000家没有赢利潜力的营业网点。

而在激烈的讨论中,是否需要模仿国际通行的方式,成立专门的银行监管机构也列入了议事日程。

后续:2003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由央行和银监会组成了银行监管体制基本形成。随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上万亿坏账的剥离,甩掉了大量政策性包袱的四大国有银行明确了商业化银行的改革方向。在得到汇金陆续注资后,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改制,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先后上市,同时利润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另外一方面,金融市场开放后更多国外金融机构的参与,也使过去封闭缺乏竞争的金融体系更加富有活力。

追溯:乐凯的"单身"生活

20071113的一纸公告彻底宣布世界最大的胶卷生产商和中国最大的胶卷生产商之间的20年盟约,提前终止。

四年前,柯达以1亿美元现金及提供世界一流技术和生产线等优厚条件,将中国仅存的胶卷民族品牌乐凯,成功地从其竞争对手富士那里“囊中取物”(参见200312月月号《乐凯下一步》及20073月号《柯达中国失焦》)。但显然,正如许多人所预测的那样,这场看似“完美”的婚姻,既没有使柯达进一步横扫中国市场,也没有使乐凯摆脱困境,反而让双方受困于速度与强度均堪称猛烈的数码风暴中,难以“转身”。

于是118,乐凯集团将持有的7%股份转让给柯达中国,而柯达投资和柯达中国将合计持有的S乐凯20%股份以3700万美元转让给诚信创投。交易完成后,柯达将全线撤出乐凯,开始心无旁骛地向数码转型冲刺。而这也同时意味着,乐凯作为中国胶片代名词的时代已然结束。它将借助诚信创投改善现有股权结构,寻找自己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