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 温斯顿.丘吉尔

时光倒流十年·1998年1月(上)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8年1月5号刊 总第148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关鉴  |  阅读:

时光倒流十年:中国花旗的雏形

1998年初,寒流笼罩着香港,亚洲金融风暴重创了这个城市的股市和楼市,也让麇集于此的国际金融机构陷入困顿,但这也给中国内地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拓展业务的机遇。

1998126,中国工商银行宣布与香港东亚银行组建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由其整体收购英国国民西敏银行所属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工商东亚,工行和东亚持股比例分别为60%25%,工商东亚将以中国及其香港地区作为主要业务地区,从事企业融资、财务顾问、上市保荐、直接投资、证券包销、证券交易等业务,工行由此拥有了自己的投行部门。

国民西敏寺银行表示,出售行为与其收缩投行业务的战略一致。事实上,受金融风暴的影响,相当多公司在香港IPO的计划被迫搁浅,进而使多家金融机构亚洲投行业务萎缩,不得不加以出售和进行裁员。

而这对于正处在变革之中的工行,却意外打开了更大的业务空间。这家规模在全球居于前列的银行一直以来仅仅拥有最简单的存贷款业务,而与一家能够提供国际流行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现代银行相去甚远。此时,中国的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都处在十字路口,按照已经选定的改革路径,工商银行要完成向一家商业化银行的转型,这意味着必须增加那些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利润率的新型业务。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也将股份制改造和海外上市看成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IPO计划已经在陆续拟定当中,通常情况下这些大型国企都是工行主要的客户,工行自然希望能够分享这些超大型IPO项目,而建设银行和美国的摩根士丹利组建合资投行中金公司的示范效应,更使得工行成立自己的投行部门刻不容缓。

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金融机构的困境使工商选择了直接通过收购拥有投行业务的捷径,在最具想象力的描述中,工行将从此向金融超市的方向发展,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和产品,成为中国的花旗银行。

后续:1998年,广东在港的大型窗口企业粤海集团陷入债务危机,刚刚成立工商东亚以粤企集团核心企业粤海投资财务顾问的身份,着手这起香港历史上最大的资产和债务重组,从此声名大振。1999年,香港推出创业板,工商东亚又先后承销浩伦农业、裕兴电脑,逐步跻身香港主要投行行列。而工商银行在经过国家注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完成股份制改革和海外上市后,接下来更在市值上超越了花旗银行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与此同时,工行的国际收购也未停止,200710月,工行宣布以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完成了其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对外直接投资。 

时光倒流二十年:遭遇首次反倾销

1988年,欧洲第一次领教了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的威力。为了限制上年进口量激增的中国产短裤和内衣的数量,英国纺织工会不得不要求政府从本年度开始对中国此类产品实行进口配额限制。

根据英国纺织工会的统计,1987年从中国进口的内衣达到了600万件,比1986年的进口量125万件增幅超过3倍。纺织工会解释中国产品具有不可思议的低价格,每件衣物只要21便士。他们认为如果对此种情况听之任之,早晚会对英国纺织行业造成沉重打击。

因此,从1987年秋天开始,英国政府部门不断出现纺织行业的说客,最终政府同意对中国内衣规定进口数量配额,1988年为300万件,进入上年实际进口量的一半。

政府官员表示,这将把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限制在十分之一左右,从而降低英国纺织工业所遭受的来自中国的威胁。

后续:当中国制造成为近10年来世界经济最引人瞩目的变化之一时,西方国家发现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中国廉价的纺织品,在它们的大型超市中,中国已经是最主要的货品来源地。来自中国的商品抑制了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并改善了这些国家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的频率大大增加,由欧盟和美国进行的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制裁涉及中国从钢铁到农产品的多个行业。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逐渐开始适应这一国际贸易框架下的游戏规则,由中国发起针对西方国家产品的反倾销也不时出现,中国已经不再是国际贸易争端中完全被动的角色。

追溯赛维“触底反弹”

20071217,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太阳能硅片企业赛维LDK发布公告,称经过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后,认定公司前财务人员司徒伟成的指责不成立,公司不存在虚报库存及原料质量问题。当日,赛维股价大涨19.95%,收报68.18美元。

这应该是赛维创始人彭小峰乐于看到的情况。过去两个月中,由于司徒伟成的举报,该公司的股票从最高76.75美元一路下跌至30多美元,彭小峰的400亿资产瞬间缩水一半以上。

据了解,这次独立调查是赛维委托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两家美国律师事务所、两名LDK独立董事共同参与的。正因如此,美国投资者部分恢复了对赛维的信心。

不过,司徒伟成仍向本刊表示赛维LDK问题的存在。他指出,这次独立调查与之前赛维自己进行的内部独立调查没有本质区别(参见200711月下《赛维浮沉),两名独立董事在赛维都拥有大量股份,其作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存在疑问,而赛维的这次独立调查完整报告并未对外公布,只公布了结果。

尽管如此,赛维LDK所经历的这一事件仍对其财务控制的信誉度产生了消极影响。1218LDK股价突破72美元后,又迅速回落至45美元,显示投资者对赛维的判断仍存在疑问和分歧。

美国投资者史佳辰经历了赛维LDK股价的大起大落。1218晚,他在电话中告诉《环球企业家》,他坚信LDK没有问题,他相信既然独立审查是由德勤和两家律师事务所参与的,那么如果有问题德勤要负连带责任。20077月,史佳辰购买了5000LDK股票,两个月后LDK股票一路下跌,不过史佳辰并没有抛掉,而是在最低谷的时候选择了买进,目前他持有20000万股LDK股票,“不到100美元我不卖。”他说。

不过,他同时也坦言,赛维LDK投资在处理危机时方式比较生硬,而股价恢复性上涨显示了“市场对这件事情作出了公正的判断”。

许多市场人士认为,赛维在硅料方面是否存在库存差异,在3个月之后实际上很难通过独立调查验证司徒伟成的指责。唯一值得吸取的教训是,一家新生的中国明星企业,在海外上市过程中需要审慎对待自己的财务控制,并积极坦诚应对由此而出现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