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想完全融入全球体系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还必须致力于对抗环境恶化的全球运动
绿色管理不容易
全球范围内,诸如气候变暖、能源、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空气污染等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危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生活福祉。尽管全球经济极大地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中国要想完全融入全球体系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还必须为全球对抗环境恶化的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后,中国政府与商业领导人更加重视环境方面的投入。此形势下,很多企业都把环境问题提升到战略层面上。总体而言,有三大因素促使中国企业更加重视环保问题: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不断上涨的能源、原材料和废弃物处置成本,以及主要利益相关者逐渐增强的环境意识——他们期望企业能够承担社会和道德责任。
领先的全球企业正在推动供应商履行环保责任。许多跨国公司,如宝洁、雀巢、特易购和联合利华,正推出新的举措,鼓励供应商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如果能使供应商公布这些信息,就会迫使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和工厂采取措施,对抗气候变暖。企业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是因为他们担心政府会针对气候变暖的问题制定更加严厉的法规,因而增加业务成本。许多美国公司都相信,联邦政府会在未来几年内就气候变暖问题立法,其中可能会涉及到税收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手段。不仅如此,企业相信,在政府颁布法规之前就采取行动,而不是被动应对,会使他们在市场中占得先机,并被消费者视为可信赖的企业。企业的环境绩效会对其品牌形象产生直接影响,因为投资者和股东、消费者和客户以及企业员工都开始把环保责任当作评估企业的标准之一。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通常集中在环境污染和环境恶化的直接源头。人们的批评也大都指向高污染行业,因为他们对环境的影响显而易见。这种认知的结果是针对高污染行业出台了严格的环保标准,而被监管企业更加注重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遵守监管要求。同样对环保问题事关重大但却较少被人们注意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资源的使用效率,其中包括能源效率。技术的进步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成本,同时降低对气候的影响。此外,将环保责任推广至整个供应链,也将有助于环境的改善。
目前在中国,企业对环保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跨国企业和一些领先的中国企业认识到环境风险对运营的潜在影响,并积极采取行动予以减少风险。这些企业知道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并相信高效的运营(如减少废物的产生)有助于降低成本。
但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在对待环境问题时,仍采取被动的方式,其污染控制措施的首要目标只是满足基本的监管要求。同时,还有很多企业则完全没有采取环保措施,因为他们认为与目前的罚款水平相比,防治污染的投入太高。
事实上,即使是那些遵循监管要求的企业,其污染防治措施也是零零碎碎的,很难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这些企业在设计环保计划时,没有针对不同业务单位和部门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也没有采取完善的措施来收集、分析、分享和报告相关环境数据,用于必要的管理决策。
为有效地遵守环境监管要求,并积极管理环境风险,全球领先的企业大都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这套体系由一系列有助于达成上述目标的流程、工具、文件和技术架构构成。环境管理体系始自与公司战略一致的环境战略,包括设定环境目标和绩效目标,明确环境风险,设计和实施环境改善计划,跟踪、报告并评估环境绩效,审计和管理层评估,推动持续的改进。
(作者为IBM大中华区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