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 研修班的举办为未来医疗改革所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有益尝试

医改课堂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本刊记者 沈霄戈  |  阅读:

112日北京是个寒冷的冬日,但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报告厅里洋溢着格外热烈的气氛,“中国卫生发展与改革高级国际研修班”的研讨会和联谊会在此举行。

尽管医疗改革的新方案还没有最终出台,但是国家已经确立了2020年的总体目标,中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民健康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据高盛的中国医疗分析报告分析,中国政府对医药卫生资金投入将达到每年1千亿人民币, 而在方案和资金都到位的情况下,具体医改将如何贯彻和实施,关键还要有高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的人员。

这个研修班的学员身份很特殊,他们是从卫生部到各个省市卫生厅部门的负责人,也就是未来新的医疗改革的具体推进者。从20062007年这个研修班已经举办了两届,就是在为未来医疗改革培训管理人才。而此次的聚会不仅是同学相见分外亲切,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为切磋商讨未来医改发展设置的一个课堂,作为学生的身份他们不仅可以相互交流探讨医疗改革问题,在这个大课堂氛围里,学生代表的发言不仅要阐述自己在学习期间的收获以及实践中问题的思考,而且同时会获得师长、专家的现场点评。

这样一个特殊的班级和未来医疗改革进程息息相关,因此卫生部部长陈竺特地参加了研讨会,作为医改的总指挥,他对这些在第一线的管理者寄予了关注和希望,同时也阐述了医改的思路。他说:“今年是医疗卫生改革年,一场攻坚战就要打响。一支管理水平较高和具有创新意识的队伍尤其重要。中国的医疗卫生问题是独一无二,因此希望医疗管理部门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仅要学习理论和国际上的实际,更要注重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发现问题,灵活的寻求解决方案。比如对‘十七大’提出的‘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如何定义,‘基础’不仅是指最简单基本的医疗,也是指对广大人民影响大、重大疾病等基础核心的医疗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作为学员代表辽宁省卫生厅厅长曾晓非谈到了她在乡镇卫生院遇到的情况,几年前已经院落破败的卫生院已经在最短期的速度下重新修建起来了,但是在与卫生院医生交谈中也反映出医生在市场体体系下服务意识转变,医疗技能的提升,相对硬件设施的构建是更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

安徽省卫生厅的徐恒秋厅长也报告了在安徽省实施医疗合作制度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认为有时候实施医疗合作后的治疗费用反而上升了,说明医疗监管的力度还没有到位。

而作为现场点评的专家经济学家胡鞍钢教授和卫生部的尹力博士,针对学员的发言提到了激励机制的作用以及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对医疗改革的影响。

研修班的课程面对中国医疗改革和发展的特殊性,不仅在学科上综合了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学科,而同时这个研修班除了在清华的课程,还安排了为期3周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课程,从卫生体系和领导力、政策与卫生体系分析(基本框架及应用)、处理公共卫生和卫生体系方面的主要国际经验三个模块安排课程,同时还组织了对美国医疗组织和对政府相关卫生部门的实地参观。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刘远立教授不仅是之前清华提交的第九套医改方案的主持人,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班主任”。他对《环球企业家》说:“在医疗改革过程中可能有几个问题是需要群策群力来解决的。一个就是在满足医改整体目标情况下,针对中国国情区域差异大,能有一些地方性的创新;另外就是保障制度、服务体系、监管体系等几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需要联动,如何利用保障体系这个经济杠杆,达到改革和利益的双赢。” 刘远立教授介绍说,这个班学习后有评估和学习汇报,学员们的学习心得会做整理,递交给卫生部的高层,作为医疗改革发展的参考。这个班还会继续举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