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 温斯顿.丘吉尔
时光倒流十年·1998年3月(下)
时光倒流十年:柯达误判
和柯达新任谈判代表叶莺周旋一天后,张贻寿——中国感光材料行业支柱之一,上海感光厂的厂长破例提出请对手吃一顿饭,三年来他还是第一次做出这样示好的举动。
事实上,在1998年,尽管几乎濒临绝境,张贻寿这些感光行业的中国代表并不愿轻易放弃防线,和柯达的合资谈判已经长时间陷入僵局。
中国感光企业此时的困境源自当初的盲目乐观,1980年代中期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借巨额外债引进国外生产线和技术,期望借此改变外资企业富士、柯达在中国胶卷市场称雄的局面,一些人自信地表示,“投产时将结束它们(富士、柯达)在中国的好日子”。
但事与愿违,随着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原有债务数额翻了好几倍,更主要的是核心技术依然保留在国外企业手里,成本因此难以降低。一家中国企业计算如果要实现盈利,它必须每年卖出4亿个彩卷,但实际上,即使若干年后中国市场的全部销售量也从未接近这一数字。
1990年代后期中国对外开放加快,和外商合资看起来是唯一的纾困途径,而1996年才进入中国的柯达也对富士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心有不甘,成了中方企业天然的合作对象。在中美高层的斡旋下,柯达和中方企业开始谈判,但双方对利益分配分歧很大,沟通起来很难,谈判一拖就是几年。
情况在1998年初出现了转机,一些人认为当过外交官和记者、刚刚到任的柯达大中华区副总裁叶莺出色的公关技巧是关键因素,但当时中国正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才应当是实现突破更为重要的原因。
1998年3月,柯达和中方企业达成了著名的进行全行业合资的“98协议”,柯达投资12亿美元,和除乐凯之外所有中国感光材料企业合资合作,建立数家由柯达控股的合资公司,中国并承诺感光行业在今后三年不允许与其他外商合资。
当时看来,为了解救困境中的感光行业,中方几乎作了最大的让步,柯达则占尽便宜。中方企业自行承担原有债务,而将主要经营资产转移至合资公司,比如其中一家中方企业,柯达只收购了彩卷生产线和会说英语的工人。
这是中国第一次全行业对外资开放,而分析人士强调这份协议的核心在于给了柯达三年排他性的发展机会,“柯达花钱买到了在中国扩张发展的时间”。
后续:2003年11月,柯达收购乐凯20%的股份,从而弥补了“98协议”中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表面上,柯达成功地抓住了中国市场闪现的机会,在几年内完成了市场格局的逆转。签订协议的1998年,富士中国胶卷市场占有率为48%,2003年滑落至15%,而柯达却提升至逾50%。但实际上,这助长了柯达对中国市场的错误认识,并演变成一场真正的灾难。早在签订“98协议”的当年,柯达已经模糊的认识到数码影像的应用将早晚取代传统胶片,但对前者的增长速度却估计不足,特别是认为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相对落后,传统胶片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可以作为“输血工厂”,以胶片业务的利润支持柯达向数码影像应用转型。
这是对中国市场心理的完全误读——当美国的消费者还沉浸在使用传统胶片拍摄、洗印的乐趣时,即使在中国偏远的西部农村,一些消费者也希望购买数码相机“一步到位”,中国市场的前进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柯达之前在中国彩卷行业获得的巨大产能和优势地位大大缩水。而竞争对手富士在胶卷业务萎缩的同时,数码产品的比例却在大幅提高。
对中国市场的错误定位也让柯达错失分享中国市场,以及借势完成业务转型的良机。到2006三季度,柯达已连续8个财季亏损,遍布全球的胶卷工厂相继关闭出售,承认“不转型就会走向灭亡”。在中国市场柯达同样在进行艰难的蜕变,包括出售胶片生产设备和投资兴建新的数码印刷工厂。好转的最初迹象开始出现,2007年第三季度,柯达重新实现盈利,在传统胶片业务下滑的同时,数码业务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时光倒流二十年:延伸的特区
1988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沿海开发区,从而将中国的开放前沿地带扩大到288个县、市,32万平方公里,其上居住着1.6亿人,超过了中国总人口的1/10。
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特区”模式的继续和扩大。1984年,视察过还处于基建施工阶段的深圳特区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就表示,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太大了,要先搞几个特区和世界接轨,搞好了再向沿海和内地延伸,那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当年5月,国务院宣布开放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包括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仅仅半年之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漳泉厦三角地带又被开辟为开放区,这被外国观察者称为建国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
1988年,虽然对特区的争议还没有完全平息,但利用特区作为引进资金、技术的窗口的价值已经被中国高层充分认识。而随着中国对外经贸往来的加深,有关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谋求何种地位的理论逐步成型。
根据中国的比较优势,学者们指出,中国应当抓住国外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利用外国的资金、原料和市场,在沿海发展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逐步向内地转移,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梯度开发。而沿海开放地区的扩大,则成为这一理论的新近实践。
后续:1992年的浦东开发成为了中国在地域意义上开放的又一高潮,随着开放范围扩展到内地所有省会城市,中国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开放,也使一些人对全面开放的情况下,“特区”继续存在的意义画上问号。相比地域开放,行业开放逐渐成为了中国开放新的主题词,而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除了证券等少数行业外,外资面对的政策壁垒已渐次消失。
追溯:卷土重来
对一家“待价而沽”的公司来说,股价的波动几乎只与其能否被顺利收购相关。2月29日,美国电信设备商3Com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大涨了13%,唯一的理由是: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Huawei Technologies)和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将在未来几周内重新向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提交收购3Com的申请。
仅仅相隔9天,人们又看到了希望:2月20日,华为和贝恩资本撤回了向CFIUS提交的收购3Com申请。人们普遍认为,对于华为来说,这是其长达8年的国际化道路上遭遇的最严重挫折。或者说,华为遭遇了真正的考验(参见2008年3月上《华为的真正考验》)。
据称,新的收购申请中22亿美元报价可能不会改变,华为也仍然将获得3Com的16.5%股份,其余则由贝恩资本持有。当然,华为重新提交申请,并不意味着它自信已解决一切问题——即使如分析师们预言的那样,华为将最终接受分拆TippingPoint这一要害部门的要求。
倘若真的如此,那也仍然是一个临时性的解决方案,除非华为重新审视自身的国际化处境。对华为来说,美国市场可能是一个特例,因为其存在更多的政治偏见和出于国家安全的顾虑;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活跃在全球电信市场的中国公司,华为也需要更国际化的预见性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