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就是一个浮华的名利场,谁起谁落难以预料。我们能做的便是放眼看去,记录下个中沉浮

2008年4月上·名利场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8年4月5号刊 第7期 总第154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杰米·戴蒙(Jamie Dimon):新金融之王

2008年巴菲特的《致股东书》中,他引用了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的一则玩笑。罗姆尼问其夫人:“当我们年轻时,在你最狂野的梦里,我也不会竞选美国总统吧?”他得到的回答是:“亲爱的,我最狂野的梦里没有你。”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华尔街。即使在投资者们最狂野的梦里,也很难想到,一年前还价值200亿美元的拥有85年历史的贝尔斯登,会被摩根大通用约20亿美元的价格买下。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

316日,摩根大通宣布双方签署收购协议。最初的收购价格是每股2美元,共计2.4亿美元。事实证明,这个数字太过低估了贝尔斯登股东的反应:人们甘冒破产风险,也不愿接受这一折价。一周后,摩根大通将每股报价提升至10美元,且通过增发39.5%的新股来确保自己的交易——即使这意味着最终的收购价将达到20亿美元,考虑到仅贝尔斯登在华尔街上办公楼就价值12亿美元,这仍是个极廉价的交易。

自交易信息发布以来,摩根大通的市值已增长了330亿美元。虽然交易预计在48日完成,它已如同在华尔街内丢下了一颗原子弹。人们或艳羡,或愤慨,甚至就交易的变动而怀疑收购的主导者、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的交易技巧。但不可否认,经此一役,戴蒙终于成为华尔街上最重要的角色:自2004年进入摩根大通,他只用了3年时间就超越了花旗集团而成为美国第二大金融机构。这次的兼并闪击战,则仿佛一次加冕礼。人们一度将他与摩根大通的创始人J.P.摩根相提并论,似乎唯一的问题变成了:戴蒙能像老摩根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金融之王吗?

坦率言之,与其说戴蒙像J.P.摩根,不如说他是巴菲特的真正门徒。虽然并非专事投资,但戴蒙的的商业哲学与其一脉相承。他像巴菲特一样坚信“建立信誉需要30年,但破坏它只要3分钟”。过去的20年里,戴蒙素有成本杀手之名,而他所管理的金融机构通常不会因臃肿而无法应对市场的低迷时期——在此轮次级债风波中,摩根大通是受损最小的华尔街机构之一——正因为有此声誉积累,美联储和财政部长汉克·鲍尔森才会选择将贝尔斯登卖予摩根大通。

和巴菲特一样,戴蒙在投资时确保自己拥有“安全边际”。在收购贝尔斯登的交易中,摩根大通一度给对方定价在15美元左右一股。但为了将风险可控化,戴蒙希望获得美联储的资金支持,甚至表示,摩根大通可以先暂停收购进程,让其他买家进入调查。最终,他获得了更低廉的价格。对此,戴蒙的解释是:“你必须有一个针对错误的边际:如果你错了,你也不会因此杀死自己的公司。”

如此一桩张扬而价格过于激进的收购,对戴蒙而言堪称一次对承压能力的公开考验。而他过往的经历很可能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早在1980年代中期,戴蒙即以金融神童之名扬名华尔街,但在1998年,当所有人将其视为花旗集团接班人时,他被自己多年的合作者桑迪·威尔放逐。这一类似乔布斯离开苹果的经历,让戴蒙的心智更为成熟:他最终与桑迪·威尔言归于好,并在以美一银行为起点重新展开金融霸业后更为稳健。2008年初,摩根大通的市值已经超越了花旗集团,但在2006年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戴蒙就否定了自己是在“复仇”。

同样难以忽视的是,在宣布收购贝尔斯登之后,威士卡的IPO让作为其银行股东的摩根大通获益13.6亿美元。在这个资本市场信心黯淡的时刻,这笔收益无疑是个重要补充。

或许华尔街需要给戴蒙一个机会:当他拥有更充足的资本,以及廉价收购贝尔斯登所得的大宗经纪业务,他能否给进退失措的华尔街展现出全新的成长路径?

 

格里格·布朗(Greg Brown):艰难选择

的王国统治者,而更像是仓促上阵、接手一个大势已去的旧帝国。因此,他的两难选择是,如果他会选择坚持不分拆摩托罗拉,人们可能会说他食古不化,没有魄力;如果他选择狠心将大刀砍下,人们也许又会说他是无力回天,不敢坚持。

但无论如何,对外宣布摩托罗拉将要分拆,这仍然需要相当的勇气。326日,布朗终于作出了生死抉择:按照计划,摩托罗拉将分拆为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其一专注于移动通信设备业务,另一家主要开展宽带和移动通信解决方案业务。

勇气固然可嘉,而分拆成两个上市公司后的摩托罗拉仍然要面临的问题是:一家“准二流”的手机制造商和一家“准二流”的电信设备商,如何在极度深寒中迅速找到各自独立存在的理由?毕竟,相互取暖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小宫山英树:警报拉响

这位索尼“老臣”在5个月前接任索尼爱立信CEO后的首次公开露面时,曾信誓旦旦地说未来市场目标是进入全球前三。如果仅从摩托罗拉的持续下滑带来的市场空间看,索尼爱立信或许的确有机会。但如果索尼爱立信自己也开始往下掉呢?320日,这家公司发布预警,称今年第一季度公司所获利润将出现下跌,利润可能会减少一半。

这当然和行业整体遇到的下滑有关——诺基亚就称去年欧洲手机市场的增长速度下滑了3%,而欧洲正是索尼爱立信最核心的市场。但究其原因,还是这家合资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后继乏力,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拿出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的终端。这在以产品线越多越好的手机行业,无疑是在丧失机会。唯一的好消息是,索尼爱立信表示利润的降低主要是因为用于研发的成本提升。但愿在接下来的季度,它能让研发成果变成现实。

 

罗旭德(Peter Loescher):束手无策

西门子又一次给投资者带来了震惊。这一次不是商业贿赂的丑闻,而是今年第一季度将减少9亿欧元的盈利预警——其股价应声下跌15%,成为法兰克福股市近20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其市值由此蒸发125亿欧元。

这家老牌工业企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漫长的腐败调查似乎只是一个负面因素。让投资者更担心的是西门子可能陷入结构性困境,即其采用合同制销售或者订单销售的模式在经济形式好的情况下,可能会有高增长和高利润,一旦遇到经济不景气或波动,就缺乏风险分散机制。西门子宣称此次下滑很大程度受累于能源、交通等主要利润部门一方面供应商原料不足,一方面客户订单也出现下滑。50岁的罗旭德执掌西门子后,尽管在解决贿赂丑闻上已有成效,但在整体战略上还没有完全掌握这家仍处在工业时代公司的未来命脉。信心已经开始动摇的投资者甚至预计,直到2010年前,西门子都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约瑟夫·松德斯Joseph Saunders):坐地生财

62岁的松德斯实在令华尔街同行嫉妒。上任仅10个月,就得到了1120万美元的工资加奖金,还有价值1600万美元的股票和期权。在被次贷风暴搞得愁云惨雾的今天,上哪儿还能找这么好的职位?

很多人都觉得松德斯只是碰巧坐在了金元宝上——以178.6亿美元的融资额成为美国史上最大规模IPOVisa信用卡组织,简直是金融界最舒服的生意:没有呆账坏账、新增用户的边际成本几近于零、按照刷卡金额固定收取佣金⋯⋯看看交易量远远落后于Visa的万事达卡吧,2006年上市至今,220美元的股价已是发行时的4.5倍。

松德斯曾经将当年美国第六大信用卡发卡公司Providian从七年前的次贷问题中解救出来,然后成功卖掉。现在,他进一步成为了华尔街投行们的甘露——光凭借售出Visa的股权,Visa的六个最大的银行股东就获益320亿美元。

 

任正非:失之交臂

萦绕在任正非心头7年的“美国梦”再度遭到几乎破灭的打击。3月下旬,华为与贝恩联手收购美国3Com的交易终于以贝恩放弃而宣告流产。就在半年前,舆论还认为这笔交易不仅开创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新模式,而且也能通过PE的作用巧妙通过或者避开美国有关部门的严格的审查,而最终成功。或许对华为而言,需要再度审视的是其在美国市场的扩展战略。20年来,任维系着华为强悍的形象,不断蚕食海外对手在欧洲、非洲、中东和拉美的市场,并从“价格杀手”逐步转为更注重高质量和研发。但在最主要的北美市场,华为却因激进的文化和神秘的形象屡屡碰壁,它显然还需要做更多的功课。

 

李开复:无妄之灾?

当谷歌在华本土化初见成效时,其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又遭遇了“诚信危机”:有说法称,他逃税超过500万元。虽然这一说法很难成立:李开复的个人所得税由普华永道审计、谷歌直接支付,几无可能由其个人意志决定是否逃税。但此事证明了,谷歌在中国要想站稳脚跟,仍会遇到更多阻力。当它的产品稍有起色、不再给人留下本土化不足的口实时,李开复的道德问题就开始频繁被“特殊照顾”。李在中国大学生心目中形象高大正直,并且道德问题关乎谷歌是否“做恶”。这是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谷歌中国必须做好准备的新课题。

 

周小川:连任的逻辑

仅仅几周前,外界还在揣测谁将是央行行长周小川的继任者,谜底揭晓后,人们发现本届政府央行行长却在候选名单之外——周小川本人获得留任。

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决策难度,政府需要一个能够破解两难悖论的人选,而周小川在上届任期内已建立了此种声誉。2005年,具备国际视野学者型官员的周小川通过“出其不意”的汇率机制改革完成人民币升值这一世界难题的初步解决,也证明自己具备处理复杂情况的技巧和灵活性。

而在可能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新的政府同样需要他的视野、技巧和灵活性。坐地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