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国家的偏解,中国要学会如何更好的解释自身的崛起
讲述的策略
在西方国家看来,“抨击中国”早已成为一种时尚:从美国的总统竞选人以及国会议员对中国在世界贸易中角色的恐惧,到民意调查中对某种程度“中国威胁”的认同度增加,并不是因为中国在名义上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而是它看起来就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巨人。
而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西方国家无法心平气和地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他们无视中国在社会进步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即便是平素再理性的人士,也会倾向于认为眼下藉奥运之机向中国施压是一场遏制中国的阴谋。
鸿沟因双方在话语权上的缺乏均势而加大:多年来,西方主流舆论多把目光放在中国在经济上的魔术般的增长,对中国在其他领域的政策则总体持批评态度,这已形成一种定见。这种定见让他们把中国民众对西方的抗议活动简单等同于民粹主义,而无视深受屈辱或伤害后的反弹才是这场抗议大规模爆发的最大动力。
而中国虽然迅速跃升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并正在培养出一批世界级企业,却没有孵化出与这种经济位势相匹配的按国际标准运作的世界级媒体。结果便是,我们在意西方的看法,却无法向西方潜移默化地有效传递自己的声音。一旦极端事件发生,只能诉诸于民族主义情绪这样的极端反应,反而为西方的偏见提供进一步的口实。
事实上,崛起的方式可能要比崛起本身对世界的影响更大。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崛起,势必会改变原有的世界平衡,会给其他国家带来疑虑、戒心、嫉妒和恐惧感,引起反作用。一如19世纪末德国和20世纪初日本的惊人飞跃所遭遇的那样。正视文明冲突的现实存在,改进“韬光养晦”的行事作风,主动去缓解外界的忧虑,有能力去应对辩论,就成了新形势下的必备策略。关键在于并不要指望对方会同意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对方听到你的解释,从其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
这种努力要收到成效当非一日之功。不过,大家需意识到,无论东西方的误读有多少客观基础,其中的大部均源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正在被西方的政客熟练地利用。中国如果不尽早采取切实行动弥补这种巨大的信息鸿沟,误读就只能形成恶性循环,为“中国威胁论”和“西方破坏论”的滋长提供更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