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地震波及需心理救助人数达1000万,震灾或将推动中国心理救援机制化
[汶川地震专题] 灾难考验中国心理救援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通过对伤员和孤儿的心理危机评估,专家表示,幸存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的专家透露,此次灾害波及到的心理危机人数估计有1000万,学校和儿童的救治将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中之重。
由中国心理学会、北大心理学系、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合力组成的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本周有三支心理救援队伍前往灾区,主要工作是培训当地的救援队伍,并可能设立灾后救援站,以便在当地进行长期的创伤治疗。项目组的队伍到达灾区后将对所在地的心理干预人员进行两天的紧急培训。
心理专家表示,地震后不同时间阶段的救援重点不同,前三个月处于“灾后冲击早期”,重点是重建社会支持,情绪疏通和哀伤辅导;地震三个月之后的“缓解和恢复期”中,心理障碍和幸存者自杀事件将逐渐显现和增加,地震在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形式持续存在多年。在唐山地震30年之后,调查发现,幸存者仍存在大量的创伤后精神障碍问题,并且年龄越小的幸存者问题越严重。
全国已有五十多支队伍前往灾区进行心理救援,其中包括北京的二三十支救援队,广州的两支队伍,上海、南京和苏州等地的救援队伍也已到达。但他们大都缺乏基本的灾后心理干预培训,干预队伍的活动多处于无序状态,缺少系统的部署和规划。不少心理学的研究生志愿者,由于缺少临床的创伤救治经验,可能因为过度刺激自己反而成为心理干预的对象。
心理专家表示,经历或目睹灾难的人大哭宣泄等激动反应是人在不正常情况下做出的正常反应。“有过度反应并不可怕,配合适当的安慰、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他们很好的恢复。没有反应的才是重点观察对象,他们可能更容易出现过激反应。”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表示。充足的休息,正常的饮食,足够的社会支持,适当的交流和倾诉,可以帮助他们逐渐恢复安全感方面的创伤。
身体脱敏是危机干预的一部分,也就是帮助历险的人摆脱身体难受的感觉。通过在安全的环境中对过程进行回忆,多次讲述中经历从痛哭到平静的过程,逐渐发现生命的意义。“真正的创伤永远都不会忘记,”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说这样一个脱敏的过程可以让痛苦的感觉逐渐从身体中淡出。但方新指出也些有个案并不适合“暴露创伤”的这种方法,比如有说有人会借助于做事情让自己忘记悲伤,这种情况下诉说可能反而起不到好的作用。
项目组同时呼吁媒体增加积极的报道,帮助灾区乃至普通群众重塑信心。“画面的刺激太大了,可能反而会刺激到某些人过去的创伤。”美国媒体在公众心理影响方面把握的比较好,在911事件的报道上,大楼撞击倒塌的画面很多,但血腥的画面较少。“有人问为什么还有电视台在播娱乐节目,这个时候他们怎么还能笑得出来?其实我们这个时候恰恰需要一些娱乐节目,让我们的大脑有这样的间歇,”徐凯文表示。
目前专业的灾后心理救援工作者极度匮乏,全国可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人员仅为200余人左右。方新表示,国内现在取得创伤治疗国际证书的有33人。中国的创伤干预的是最近几年逐步开展起来的,但良好的培训较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缺乏一整套的灾难干预体系。“中国至今仍没有系统的干预机制。中国心理学会从SARS时期开始向政府呼吁,也递交过正式的文件,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中国心理学界希望这次汶川地震的救援经验能推动中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