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就是一个浮华的名利场,谁起谁落难以预料。我们能做的便是放眼看去,记录下个中沉浮

2008年5月上·名利场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8年5月5号刊 第9期 总第156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王岐山:看得见的手

时隔11年后,王岐山回到了他所熟悉的金融领域。不过,当他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时,A股上证综指已经从去年1016日最高时的6124.04点跌至3800多点,并在422日盘中刺破令人崩溃的3000点,2.4万亿美元的总市值已较最高峰时缩水一半,成为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成立18年以来下跌最惨重的一次。

但随后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救市措施让中国股市在当周即上攻至3500多点。限制大小非,下调印花税税率,预热融资证券⋯⋯在一些市场观察人士看来,这是以王岐山领衔的新一届中国财经决策层“治市”而非单纯“救市”的开端——在听取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汇报时,王明确表态,要加强对基金的有效监管。随后还叮嘱基金公司,除了单纯考虑本身的盈亏利益外,也要“讲政治”,意即要考虑对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理清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这种不同以往的对待资本市场的态度,正是建立投资者信心的关键所在。

解决这样的问题也许对今年60岁的王岐山来说并非难事。1995年,他主导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合资投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3年后,他被派往广东清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糟糕的一场金融残局,处置两家国有投资公司的百亿美元债务;2003年,他则临危授命让北京从SARS的阴影中成功走出。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SARS期间履新北京市代市长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外国记者的刁钻提问,王岐山直言:“人不自信,谁人信之?”这8个字他曾在5年前的另一个场合同样讲过。1997年中移动赴港上市前夕,正逢香港股市崩盘,在晚上的招待会上,作为保荐人代表的王岐山所说的第一句就是:“古人云,人不自信谁人信之。”中国移动后来成功IPO

在类似这样的种种初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王展示了超强的个人领导力,而他也正是本届政府面临的众多艰难经济挑战所需要的麻烦解决者。西方的银行家们寄希望于王岐山能扮演中国领导层中坚定的改革派,在银行、外汇等敏感领域内能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

但西方人士若是认为王岐山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中国金融业的管控力,那就大错特错了。王在和西方打交道时表现出东方人少有的直率和强硬。在中金成立初期,当他与摩根士丹利前亚洲主席瓦斯渥特(Jack Wadsworth)在关于这家合资投行的控制权方面产生争吵时,他斩钉截铁:“别跟我耍你那美国老大的脾气,公司方向和战略上的事,你就得听我的。”泄了气的瓦斯渥特再次强调他认为很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我们是专家。”王岐山马上反驳道:“高盛也内行,而我有市场。”

 

李健熙:转身离去

领导三星集团20余年的李健熙终于将从权位上起身,虽然此次“退位”是迫于形势,但李一肩挑起逃税和背信罪名的勇气仍然可嘉。他的离开固然对三星造成很大影响,但远不是灭顶之灾,李氏家族仍牢牢掌控着这一企业帝国。

丑闻和人事震荡固然给三星造成了困扰,它所面临的真正危机仍来自商业。作为全球最大的记忆芯片制造商,三星面临着因市场供给过度导致的价格低迷,其半导体部门第一季度的利润下跌64%。幸运的是,其显示器和手机业务的稳定增长最终使整体盈利达到2.19万亿韩元。这一两年来的最大单季盈利减少了李健熙离开的悲情色彩,并使三星的未来更有保障。

 

默多克(Rupert Murdoch):两线作战

默多克或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对报纸这种媒体形态还保持高涨热情和信心的人。4月中旬,纽约长岛报纸《Newsday》成为他的最新猎物。如成功,默多克将坐拥美国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的3家,并通过与旗下《纽约邮报》的资产、业务整合扭转后者每年亏损5000万美元的困境。这样庞大的势力使他成为美国媒体眼中的潜在威胁,美国国会就因为担心新闻集团得到过多的媒体市场影响力而反对这笔交易。

5.8亿美元的出价尚不足以吓退其他有意者,《纽约每日新闻》的控股股东祖克曼就开出了相同的价码,而他的自信就在于更快的完成交易并免遭监管阻碍。尽管要实现对《Newsday》的收购并不容易,默多克的这一举动还是让他的竞争对手们感到忧虑。这个老派媒体大亨并不固守旧地,而是在新、旧媒体两个领域内同时大举下注。福克斯商业新闻网已是“陈年往事”,现在,插手微软与雅虎的并购战让默多克大受关注,《华尔街日报》执行主编鲍伟杰辞职后他将怎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大对这家备受尊敬的百年老报的重塑力度也成为悬念之一。不管是破坏者还是拯救者,默多克早已成为美国媒体不可忽视的人。

 

乔布斯(Steve Jobs):神秘买家

苹果或许是美国科技界最少通过收购手段实现扩张的大型公司,这就让它在422日宣布的以2.78亿美元现金收购一家名为PA Semi的小型芯片设计公司的消息显得微妙。据说,这是一次乔布斯亲自主导的收购,谈判主要发生在他家中。

作为行业里为数不多同时生产电脑和操作系统的公司,乔布斯显然在为自己寻找一块新的拼图。但疑问也随之产生:苹果上一次的重大收购还是2001年的Fuse,这家公司成为日后iPod的基础,而公司创始人托尼·法代尔至今在苹果担任iPod部门的负责人,这一次,苹果可能借助PA Semi开创什么新业务呢?一段时间以来,外界都已认为英特尔的Atom芯片将被应用于未来的iPhoneiPod,但当苹果拥有自己的芯片业务,这一Wintel联盟以来最强劲的合作关系将会如何发展同样微妙起来。

 

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幸运的继承者

福特汽车第一季度1亿美元的集团盈利证明了两件事:亨利二世的伟大和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新兴市场强有力的增长帮助福特反击了华尔街对自己的蔑视,但可惜的是,这个为福特带来近3亿美元利润的新兴市场并不是中国,而是南美。

另一方面,福特的开门红主要因为欧洲市场盈利的大幅增长,超过7亿美元的利润证明美国公司一样能在欧洲取得成功。这一点或许说明,虽然照片里的穆拉利称职地削减了17亿美元的成本,但福特的逆转仍得益于亨利二世留下的遗产。正是这位几近被人淡忘的“魔鬼老大”判断福特应在欧洲取得自己应有的位置并在1969年提出泛欧洲福特的构想,也正是他决定应把欧洲看做一个整体市场从而重新定义了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组织架构。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初愤而离开亨利二世成为拯救克莱斯勒英雄的艾科卡并不那么伟大。今天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克莱斯勒只证明了这家公司之前所有的领导人都缺乏大智慧。

 

罗国伟(Eric Legros):艰难时光

这是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在华高管都不愿意遇到的麻烦:就在业绩渐佳、日益受到总部肯定时,却因一场毫无征兆的事件而卷入民族情绪的漩涡,结果更是措手不及地遭到消费者抵制,且莫口难辩。

罗国伟就陷于这样的麻烦中,他领导的中国最大外资零售企业家乐福因北京奥运会圣火在法国传递时遭遇不顺而陷入非议。即使家乐福全球CEO和中国商务部均发表言论,认为体育不应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罗国伟仍继续面临考验:抵制行动还在进行,家乐福在消费者中的口碑也越来越微妙。  

 

欧兆伦:挂帅花旗中国

经过两个月的空白期,拥有24年花旗工龄的香港人欧兆伦出任花旗银行(中国)董事长及CEO,负责花旗在华各项业务和组织架构。

过去一年,花旗的全球业务因次贷影响惨不忍睹,尽管其中国区负责人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中国业务盈利良好,却始终未披露去年在华业绩。而据业内人士分析,取得法人银行资格一年后,花旗中国的优势在于企业银行业务中的大中型企业和个人银行业务中的私人银行,因而在去年人民币零售业务开放中的受益程度不及渣打、汇丰和东亚等外资银行。

拥有丰富大中华区企业银行和贸易融资经验的欧兆伦无疑是花旗的最佳人选。此外,欧的华人身份显然使他比前任更能理解、认同中国市场,并对市场之外的复杂力量有充分心理准备。但要想突破花旗此前在中国发展的若干瓶颈,仍取决于欧在各个场合的能量如何。

 

施密特(Eric Schmidt):重焕魔力

谷歌似乎仍有方法证明自己的魔力:美国时间418日,它的股价增长近90美元,一天之间将自己的市值提升17%。次贷危机以来,行进于愁云惨雾中的全球资本市场终于迎来一个奇迹。

像以往一样,谷歌此次的备受追捧来源于它超越预期的能力。今年以来,业界一直在担忧谷歌的高增长时期是否已经结束。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及统计机构comScore指出谷歌前3个月的广告点击增长率仅为2%的数据,似乎都在佐证这一猜测。但谷歌第一季度的收入和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令人吃惊的42%30%。某种程度上,资本市场的耐心过于有限了,对于谷歌这样一家“微软级别”的公司和网络广告这样一个还在兴起中的市场,在创立的第十年就收入放缓,几乎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巨大挑战是:谷歌能在进一步长大的同时不重蹈当年微软的一系列错误吗?或者说,它能成为一家比微软更伟大的公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