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 温斯顿.丘吉尔
时光倒流十年·2008年5月(上)
时光倒流十年:加入航空大联盟
中国的航空公司开始更积极地和国外同行分享头顶上的一片天。
1998年5月,中国航空公司和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签署了中美航空史上的第一个代码共享(code-sharing)协议。从当年10月开始,在中美跨太平洋航线上将实行代码共享。同时,国航可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九个门户城市之间的美西北国内航班上加挂国航航班号。对等地,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国航空枢纽城市美西北航班号也可以加挂在国航航班上。
代码共享,航空公司可以在不投入成本的情况下完善航线网络、扩大市场份额,而对于旅客而言,则可以享受到众多的航班和时刻选择、一体化转机服务等更加便捷、丰富的服务。
但比一个具体技术协议更重要的,是中国航空公司开始参与国际航空资源整合。
事实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已经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抵抗航空业竞争的加剧。一年前,加拿大航空公司、德国汉莎、北欧航空公司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发起并组建了全球航空联盟———“星空联盟”,在代码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共享资源,实现联网运营。而如果能加入此类航空联盟,对自身软硬件实力都有限的中国航空公司,则既能借助其他航空公司资源实现业务拓展,也是服务水平达到更高水平的标志。
后续:2007年12月,中国国航、上海航空公司宣布正式加入全球最大的航空联盟——星空联盟,而在此之前,中国南航也成为了另一航空联盟天合联盟的成员。国航董事长李家祥表示,加入星空联盟可以提升国航品牌,同时通过资源共享,可以降低采购、油料、飞机维修等方面的成本。面对通过奥运将自己提升至一流航空公司的契机,加入全球航空大联盟,已成为中国的航空公司实现这一梦想的可行手段。
时光倒流二十年:台商“大陆热”
1988年5月,一位王姓台湾商人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偷偷招到台北郊区聚会。冒着违反台湾当局不准两岸通商贸易禁令的风险,他将自己的制鞋业务转移到中国大陆,实际上救活了自己陷于困境的企业。现在,面临相似问题的台湾人都想听听他是如何规避禁令同时又能够在大陆赚到钱。
实际上,几年前这个台商已发现台湾不断上涨的人工将他排除在低价鞋类出口市场之外,作为自救方案,他认为大陆廉价劳动力和台湾的资金、技术、营销经验一旦结合,难题将迎刃而解——大陆工人1天的工资仅相当台湾工人1小时的收入,“美国买家总问我为什么不在大陆搞个工厂。”
但横亘在他面前的是难以估量的法律风险。两岸40年隔绝,对大陆一方通航通商等要求,台湾当局多年来以“不接触、不谈判”作为回应,私下投资、通商意味着可能遭受惩处。
因此,他选择了迂回的路径——将公司注册在香港,避免了直接投资大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从大陆赚取利润,通过控制订单和提供机器、原料,台商牢牢掌控着大陆工厂。“即使我从没去过那儿,我也能挣钱”,王姓台商对此颇为得意。
事实上,背地里这样做的远非他一人,根据大陆方面的统计,过去三年间在福建和广东,出现了约80家实际为台商控制的企业。通过将钱寄给大陆的亲友,台湾资金源源不断进入大陆。
而最近台湾当局僵化立场的松动使台商更加大胆。1987年11月,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内地参与拍摄的电影《末代皇帝》在台湾公开上映,政治文化方面紧张空气大大缓解。至于两岸经贸往来的现实,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已经达到了每年15亿美元。对通过第三方间接投资大陆,台湾当局采取了默许的态度,一些人认为台湾当局的真实想法是,只要货物出港,就不管它到底去了哪里。
大陆热开始在台湾升温,在大陆设厂不仅可以缓解台湾企业的成本压力,也可以借此绕开欧美国家对台湾的出口配额。台商认为不能将大陆市场拱手让与韩国等竞争对手,形势已刻不容缓。
后续:尽管两岸政治关系波折不断,却没有阻碍经贸联系的不断增强。2003年内地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两岸贸易总额2007年达1245亿美元,内地是台湾最大的顺差来源。凭借对内地的大量贸易顺差,1990年代,台湾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从低附加值制成品出口转而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半导体芯片生产地。而在内地,台湾企业改变了诸多行业的生态环境,其泼辣的台湾式营销手段更成为内地企业师法的对象。
追溯:危机再现
在遭遇过外界关于其库存、对上下游产业链管理、营销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的质疑之后(参见2008年1月下《PPG泡沫?》),衬衫直销公司PPG又被一纸公告推上了风口浪尖。4月下旬,PPG的广告代理公司上海中润解放传媒在一报纸登出整版“债务催收公告”,责令PPG立刻结清未按期支付的165万余元广告款。同时,有传闻称,PPG 2007年在北方市场投放了超过1亿元的广告,却未换来相应的销售业绩,这导致PPG决定在北方市场进行收缩。
针对此,PPG方面很快回复:2007年其在广告营销上花费为2亿多元,有几百万没有结清属于正常现象,公司会马上结清余款;而退出北方市场一事则是子虚乌有。PPG的资金链不存在任何问题,新一轮广告将在5月5日重新铺开,届时,其力图复制在中国成功模式的美国分公司的筹备也将完成,而创始人李亮会继3月份之后,公开与媒体进行又一次沟通。
纠纷的孰对孰错尚难说清,但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年轻而骄傲的李亮正在吸取一个创业公司应有的教训——早先,李并不愿意在媒体前露面,这导致PPG高层对诸多公关危机视而不见。当然,更多问题仍有待时间证明,比如,在国内基础未稳的情况下,征战海外市场是否是正确之举?毕竟,其模仿者Vancl的陈年已经公开宣布,其日销售量已超过1万件——这相当于PPG在2007年下半年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