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供应短缺时代,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比实施其他任何举措都更具影响力
国家资本主义和粮食危机
粮价高企并节节攀升,全球都在关注由此带来的安全隐忧。人们大多关注社会动荡问题,但还有一个考虑的因素就是,不同国家对于获得粮食和其他稀缺资源的应对之策。一些国家可能让市场决定价格,而其他的国家则更积极主动地确保价格的长期稳定。例如中国,为了保持国内的稳定,居民要买得起粮食。那就意味着政府不能简单地让市场来主宰粮食买卖。结果,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其未来获得粮食供应的途径,可能改变全球经济运行的方式。
如果粮价高企是暂时现象,中国也许可以安然渡过,不过,稍稍考察一下导致涨价的因素,就会发现这可能是一场持久的危机。(这些因素包括:市场投机;大规模转向燃料作物;当前多产土壤的退化,洪灾或旱灾;作物病虫害扩散到新的地区,或者在原来的地区变得更具破坏性;全球人口增长;城市和工业发展导致侵占农田;燃料、运输和肥料成本上升;以及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例如英国去年夏季发生的洪灾和2008年冬季中国所遭受的雪灾。)
最终结果是,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大米价格上涨了74%,大豆(很多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加价87%,小麦攀升了130%。海地发生了致命骚乱,墨西哥抗议,意大利示威游行,印尼因生物燃料作物取代其他的土地用途而产生动荡,中国消费者面临困难时期。中国政府担心,粮食成本上升可能增加社会动荡,已经为学生群体增加了粮食补助。其他国家已实施粮食出口限制和价格管制。
传统观点认为,当作物产量停滞不前或下降以及人口增长时,发展中国家的人遭受的打击最大。然而,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对的,举例来说,中国正在进行重大的地缘经济转型,将有助于获得各种战略基本物资的供应,其中包括粮食。
通常,国家都有两套平行的经济政策,国内一套,国际一套。例如,谈到国内市场,美国可能倾向于补贴,尤其是在农业等领域,但是在国际上,却推行自由市场和放开管制。
相反地,中国国内有点儿像经济的“西部荒原”,但是在国际上,大多数大型的中国公司与政府合作(有时还亏损经营),以提升国家的战略利益。
从全球来看,在能源领域,这种走向国家资本主义的举动在不断上演。在西方国家以外,在俄国、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其他地方,正在掀起一场化石燃料资源的有效国有化运动。油气供应是巨大而有效的政治工具,在世界舞台上,在这方面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比实施其他任何举措都更具影响力。
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可以签署国与国之间的一揽子交易,将公开市场完全排除在外,并公开地将亟需的资源和广泛的交易联系起来,包括军事设备。
在粮食供应短缺的时代,将作物纳入到国与国之间的交易乃理所当然。在这一新的现实面前,在与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争锋时,对于政策制定者不能控制战略性资产(石油、天然气、铀、海洋航路,以及日益重要的水和作物)的国家,可能会处于地缘政治的不利地位。这里不是说不同经济举措之是非曲直,仅仅是对显而易见事物的陈述而已。相对于仅仅从跨国公司收取钻探费的国家而言,面对一个有能力切断欧洲能源供应的俄国政府,必须要更加好好地掂量一番。在一个日益转型的地缘政治世界,这确实是一个极其巨大的谈判优势。
认为市场总是对的国家,形势的变化使其陷入困境。在2006年八国集团峰会前夕,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为自己的一方辩护称:“我们信奉基于竞争市场原则,而不是自顾自的垄断政治战略,自由交换能源产品。”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不认为自顾自有什么错——包括获得粮食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