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对全球高管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高管预计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将会加剧;对中国企业高管的调查则显示,走向全球化过程中,人才因素是其最大担忧

来自中国的竞争

来源:《麦肯锡季刊》  |  作者:《麦肯锡季刊》  |  阅读:

在中国,工资的上涨正推升生产成本,以至于有人猜测在中国的企业正在失去它们最大的一个竞争优势。但麦肯锡的一项针对全球高管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管仍然将低生产成本视为中国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并预计这一优势在未来三年内几乎不会有什么改变。

80%的高管说,他们预计在未来三年内,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会加剧。而总部设在中国的企业的高管也给出了类似的结论:在一项同时进行的调查中,中国企业高管预计其海外收入将有强劲增长,并渴望成为其所在行业的全球竞争者。受访者说,目前最大的障碍是缺少管理人才,这与麦肯锡的实地经验相吻合。

最大的挑战来自中国

外国公司高管中,41%的受访者称,他们所面临的来自中国的竞争比来自其他任何新兴市场的竞争都大(图1)。亚洲其他地区的企业尤为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压力,因为中国企业已经集中力量进入当地市场。从行业层面来看,制造业以及能源和采矿业的受访者多认为最大的挑战来自中国。在高科技行业和电信行业,中国挑战紧随印度之后,排在第二,这也许是因为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强势地位。

很明显,受访者一致认为中国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是低生产成本,有77%的受访者(其中包括83%的首席执行官和其他首席级高管)提到这一点(图2)。展望未来三年,认为中国企业的低生产成本优势仍然存在的受访者有所减少,但仍然占大多数。受访者还说,中国政府的支持和“专利和版权法规未得到严格执行”也是中国企业的重要竞争优势;长期以来,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在中国经营的外国公司,显然仍将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分页标志符---]

竞争乏力,但正在加剧

虽然中国被视为拥有价格竞争优势,但令人惊讶的是,高达41%的受访全球企业高管认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弱于其他国家的企业(图3)。受访者说,除了低价格外,中国企业能提供给全球市场的东西很少,他们尤其对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营销技能和品牌实力不屑一顾。从中国企业的角度而言,这些调查结果表明,仅靠低价,行之不远,提升价值链比以往更加重要。

 

认为中国企业迟缓落后的想法也许能解释为何许多高管称他们漠然应对中国竞争对手。例如,受访企业高管中,只有28%说他们所在公司的采购战略在过去三年间有很大改变,相比之下,有40%称有一点改变,还有29%称根本没有改变(图4)。更多受访者指出,他们的公司调整了组织结构战略 (46%)、营销战略 (44%) 和全球战略 (43%)。但对于以上每一种战略,只有不到20%的人说,所在公司做了很大改变。如此漠然应对中国企业的全球抱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企业高管是否等着来自中国的竞争为他们带来一些令人不快的“惊愕”?

 

但是,受访者对这次调查的反馈也表明,高管们预计中国竞争对手将会蚕食他们公司的全球收入。事实上,80%的受访者预计,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在未来三年将会加剧。另外,虽然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称,他们公司的全球收入在过去三年未受到中国企业的影响,但近半数人预计,在今后三年里,他们公司的全球收入将会受到影响(图5)。

[---分页标志符---]

中国企业的雄心抱负

在海外竞争对手似乎并未设防之时,中国企业的高管们却正在为一场大激战作准备。在针对中国高管的调查中,将近五分之三的受访者称他们的长期目标是走出国内市场,成为全球竞争者。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得成功的受访者相对来说则很少,仅有14%。事实上,绝大多数人(77%的受访者)预计公司在中国大陆以外的收入在未来三年将会增加,其中有29%预计海外收入将大幅增加。这样的预期和受访者所在公司近年来的表现相吻合:74%的受访者称公司的海外收入在过去三年增加了,其中有31%声称是大幅增加。

较大比例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人才短缺是阻碍公司全球发展的最大问题。44%的受访者将管理人才短缺列为全球化的阻碍,远远超出将资本不足列为阻碍的受访者比例(图6)。这与其他国家的企业高管的看法吻合,其他国家高管中,只有1%的人将中国企业的优秀管理人才视为竞争优势。

总体上,这些总部设在中国的企业的受访者中,有59%的人认为,他们的公司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市场上很活跃。其中近半数称,国内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进行全球化。其他一些推动中国企业向国际扩张的重要因素是:企业领导者的个人抱负、国内竞争对手走向国际的举措以及政府的鼓励等。

所在公司活跃于中国大陆以外市场的受访者中,46%的人认为,北美是他们的重要市场,其次是亚洲发展中地区,包括东南亚 (39%),然后是欧盟 (31%)。认为其他地区(包括印度)是重要市场的受访者则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