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争议的“千点论”提出者找到了新的心灵归宿
[领导力特刊之钩沉·海归潮]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1980年代留学浪潮的代表者许小年,以对中国股市发表了“千点论”和“推倒重来”而名噪一时。但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这些观点只不过是许长期观察、对比分析中西方经济差异后的一种表达而已。事实上,在许自己看来,从最初了解西方严谨的逻辑分析方法,到随后对制度的分析,以及到现在对文化层面的反思,才是真正了解中西差异的关键路径所在。
在美国上的第一课:严谨的逻辑推理
1980年代,我在国务院工程经济组做重大项目的论证。1985年,我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后来拿到加州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加州大学有一位教授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他用数学把《资本论》重新写了一遍,根据这位教授的推理,劳动价值论和钢铁价值论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在一个经济中,你可以把任何一个产品的价值表现为劳动单位,那么在这么一个经济中你也可以把任何一个产品的价值表现为钢的单位。所以强调劳动价值论有什么意义呢?这种治学的严谨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对我影响非常大。
中金岁月:看基本面
1999年底我加入中金,负责筹建研究部。从一开始我就要求中金的研究只看公司的基本面,看公司的盈利、真正的价值。因为国内的客户没有兴趣,我们坐了两三年的冷板凳。直到后来客户才认为中金当时对资本市场的研究是建立了这个行业的标准。直到今天,中国证券研究报告仍是中金的标准。
2001年,我的“千点论”引起了争议,所有人都误解了我——“千点论”完全是类比中国大陆市场和台北市场,这种类比属于技术分析,是我在中金禁止的做法。但当时我们一堆客户非要逼着我做,我就说这种分析仅仅是供你们参考,但不要把它作为投资的依据。
教授生涯:反思文化
离开中金后,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中欧商学院当教授。我最重视研究问题的方法论,思考问题的方法论,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数据和事实的支持。经济学不相信政府的计划,因为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市场的未来。
这就涉及到哲学问题,秩序的形成是个自然的过程,是以个人、社会和人类无法预知的方式逐渐演进的过程,它的含义是,既然个人和社会不知道这个过程,它不知道未来的运行轨迹,它就无法干预。
于是追本溯源,就从制度跑到文化上去了。季羡林的归纳是西方主分析,东方主综合。我们必须看到,在中国文化里由于逻辑的缺失,所以它理性的成分非常低,这要求我们在复兴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用创新来丰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