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秉信看清重大商业趋势是在中国冒险的前提,既而开足马力成为10亿美元先生
[领导力特刊之钩沉·中国通]中国梦
“你随便说个城市或省份,我在1993年的头九个月肯定去过。”60岁的波兰裔美国人杰克·潘考夫斯基(Jack Perkowski)常常引以为傲地讲述那段在中国进行市场调研的时光。当时,他有个宏伟的构想,在这片充满投资潜力的土地上建立一家汽车零配件制造商。
这个想法之所以宏伟,是因为首先杰克对中国一无所知;其次,这个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在汽车业毫无经验。
不过,杰克却对中国社会有一种近乎直觉的领悟力。那年,他遍访40座城市的100家工厂,同时尝遍各地美食,“我吃遍了各种动物的各种部位,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每一种我都吃过。”杰克说。他从不像其他西方人那样在动筷子前询问菜肴的原料,因为他知道,和中国人举杯畅饮是重要的非正式谈判步骤,以及搭建信任关系的起点,表明一个外国人乐意接受中国,连同中国附带的种种条件。凭借这种能力,这个至今仍不会说中文的犹太人很早便洞察到中国的地方政府在商业运作上的重要性。
于是,以自己最熟悉的融资与收购策略,杰克在1994年公司成立后三年间在中国各地进行大规模收购。如今,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已拥有17家制造企业和52家销售办公室,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分设销售分公司,并以5亿多美元的年销售额成为中国汽车业的重要角色。
不过,至此,杰克的理想才完成了一半,在他今年5月出版的中文版自传《与龙共舞》的封面上,赫然写着:“我正在中国打造10亿美元销售额的公司”。事实上,杰克是中国通群落里最为特别的一个,他不是任何大公司的新兴市场勘探者,而是在认清重大商业趋势的基础上开创全新事业的创业家。几乎是在复制祖辈1900年的“美国梦”,中国掀起的渴望令他心潮澎湃。
昔日重现
和其他初次探访中国的西方人不同,毕业于耶鲁大学、并获得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杰克·潘考夫斯基从不以猎奇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他的观点是,一切似曾相识。例如,杰克认为,1990年代的深圳很像1970年代的休斯敦,年轻,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而中国今天的资本市场更像1970年代的美国市场,经过复杂性、多样性和市场深度的增加等诸多变化,后者逐步被拓展。
总之 ,美国商业史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参照。基于这个认知逻辑,杰克·潘考夫斯基作出了理智的投资决策,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没有足够的公路和汽车,人和物资就无法对接。毫无疑问,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一经完善,就会和美国一样,诞生一个规模巨大、充满活力的汽车制造产业。“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杰克对《环球企业家》回忆说。
不过,之所以选择零配件制造这个颇具专业性的细分行业,杰克还是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外来提示。
1992年《欧洲货币》杂志在中国的一次会议上,来自大众汽车公司的高管斯蒂芬·麦斯曼阐述了中国市场之于这家汽车巨头的重要性。当时,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投资已超过3.5亿美元。
“你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有人问道。在1990年代初,中国的大街仍是自行车的舞台,这增加了人们的疑虑。但麦斯曼的回答令在座的听众吃惊:“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充足、高品质的零部件供应。”
作为听众之一,杰克·潘考夫斯基受到了最强烈的震撼,他想起自己在投行工作时拜访的汽车零配件公司。时值1970年代末,美国经济萧条,但这些公司在1950、60年代的财报依然赏心悦目。那时恰逢美国汽车业的黄金时代,二战后的人们以大肆消费来重建正常生活。就是说,只要和底特律三巨头的采购员打上几场高尔夫,零配件公司的工厂便可以满负荷运转。
杰克由此判断,类似的情景必然会在未来的中国上演。
在和很多国际整车制造商的交谈后,杰克确认了这个判断:和全球汽车厂商对中国日益增高的热情相比,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汽车零配件供应严重滞后。
尽管遭到普遍质疑,但这个预言在两年后便得到了印证。1994年,中国制定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将其确定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为显示政府的决心,零配件业并未明确限制外资股比。对杰克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日后的收购中,亚新科对控股权的强烈要求对该公司掌握主动权至关重要。这一要求曾是最大的绊脚石,但当所有合资公司都在中外控制权上纠缠不休时,亚新科却已在成立初期杜绝了这一隐患。
很大程度上,是杰克对中国汽车市场及政策的洞察力使亚新科在合适的时间选择了恰当的投资行业。不过,深入来看,这个身材高大、健壮的中国通始终对这个东方古国抱有一种客观与练达的思考维度。
尽管在来到中国之前杰克听到了很多说法,但他拒绝任何先入为主的知识。他一点不担心自己搞不懂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而是坦诚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纳入到以往的认知系统与知识背景中来审视,并据此来作出决策。这样一来,杰克就避免了那种困境:纠结于中国独特的复杂性,无法自拔。对于不断变化的中国,杰克这种“清零”般的方法使他能够始终保持对中国的清醒认识。
当然,杰克并非从未碰壁。在1996年到1998年,他曾过于依赖西方的职业经理人经验,导致亚新科雇佣了对中国并不熟悉的外国人来管理那些散布在各地的小型国企。经多年摸索,理想的中西合璧的管理团队方才组建。而现在,开始新的全球化发展阶段的亚新科的每个重要管理职位,都向那些思想开阔、受过西式管理教育的本土人才开放。
从根本上,在这个移民后代的眼中,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陪伴杰克成长的种种价值观:强调教育的重要、勤俭节约、自成自立,这些都已成为当今中国中产阶级所崇尚的理念。在今天的中国 ,“感觉很像回到了老家”,杰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