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配置资源可以让中国年轻的优秀人才不仅仅出现在最好的大学里

[领导力特刊之再造中国的想法]一流教育的辐射效应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8年7月5号刊 第13期 总第160期  |  作者:采访整理/本刊记者罗燕  |  阅读:


李开复——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我们现在在中国做的公益事业叫“益暖中华” (谷歌发起的公益创意大赛,向大学生征集公益创意,获奖项目能获得谷歌的资助),中国可以说是个小宇宙,什么情况都有。 “益暖中华”,就是让这些最懂中国的人——他们会比我、比益暖中华项目负责人更懂中国,来提出很多想法,让我们获得启发,根据这些作出更大的投资。在这些公益事业中,教育都是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在本质上缩小贫富差距,比那些一时的救济要好得多。

如果说对教育行业有什么建议的话,在我看来,一流教育的普及化是最重要的。

四年多前我曾经想创立一所如同香港科技大学、加州理工大学这样的一流学校。现在时过境迁,我觉得当时没走这条路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我在Google中国的第一年,因为公司招聘,去的都是国内一流的大学,感觉它们进步相当快,你到那些顶尖大学看到的都是一流的学生,老师越来越好,教材越来越新,教室和环境设备越来越和国际接轨,很多学校跟全球一流学校建立了一流的项目,还提供了学生到美国学习的机会,外国学生也越来越多。它们是走上了亚洲一流甚至可能是世界一流的路。

一直以来,有几所不是那么好的大学一直很热情地邀请我去参观。我被他们的真诚打动了,有了机会就会去一所这样的学校看看。我看到后,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教育的不平等。那些不太好的学校和一流的学校相比,经费、师资、学校的管理方式等等都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一些民办学校并没有发真正的文凭,学生毕业后才发现拿的文凭不是教育部认可的。在这些环境下,学生没有好好读书的动力。我常常听到有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问这样的问题:在一个所谓的二流三流学校,我还是想学好我的本科专业,但是发现我的老师什么都不懂,周围的人整天在玩游戏,我怎么样自己去自修?

我的感觉就是,一方面,中国即将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各个行业也会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出来,都需要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这些人才今天只有较好的大学才能提供,在其他大学你必须勤奋、执着、有毅力、不被诱惑,才能成为例外,成为优秀的人才。这很不对等。

所以,怎么样能把好的教学、老师、环境更推广到更多的学校?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急迫的问题。

对于我来说,理想化的构想就是对所有的学校都要有一个严格的评估、合理的定位。也许只把20个学校设为研究型大学,让它们继续走现在的路。当然,可以是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研究型学校,比如计算机是这20所,物理是那20所,不一定完全一样。

另外定500个学校,它们的任务就是把教学做好,不要浪费时间做世界一流的研究,每个老师要经过考试,证明是好老师就能得到很好的待遇,不是好老师就被淘汰掉。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现在很多学校没有能力做研究却还在做,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而且有时候研究反而变成了一些老师赚钱的工具,这个是满危险的。

第二就是,不要让经济状况成为阻碍那些好学生读书的原因,可以根据家境来提供无上限的助学金。而这些助学金怎么来呢?可以提高学费,这是美国的做法,比如清华现在学费是5000块左右,要提高到一万五千,学生要是能证明家里负担不起的话,就由国家来帮助。比如你家只能承担3000,那么可以你自己打工赚4000,银行借给你4000,国家给你4000。所以说,只要你能进这个学校,就不让任何经济的理由来阻碍你。如果你家境富裕的话,那就请你多付一点,因为富裕的人会越来越多,有很多民办学校现在就是一年几万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判断家庭情况,那就看税收吧,从纳税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收入,当然这不是很完美的方式,但是如果你去年付了很多税,那你明显是有钱的。

第三就是应该让国外的学校来办几所真正的大学,我知道宁波的诺丁汉大学是一个中国和英国合作办学的很好例子。

它是诺丁汉大学和万里学院合作,万里学院挂名让它做了一个学院,变成一个国际合作的学校,所有的老师是从英国来的,用英语教学。在我和这个学校的交流中,觉得它的学生还是很不错的,他们往往是高考考得不是很好的学生,但是他们的英语都很好,思维也比较活跃。

但是诺丁汉始终不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且也仅此一所合资大学。如果能有更多更好的学校在国内开办的话,对于国内那些TOP20的研究型大学也会造成竞争的压力,迫使它们进步更快。另外就是,以前国内最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夙愿,就是要出国,他们觉得事业在美国。但是现在很多学生不这么想了,他们觉得出国干什么呢,照样是要回来的,未来和事业在中国。比如现在在Google我们吸引到的一些人才,十年前在微软我可能就吸引不到。

这是因为现在中国的经济、股票市场、企业都在崛起,国外的很多人都想回国,所以很多人就想我不要出国算了。但是这挺可惜的,因为还是应该让这些人多读点书。他们不想出国,可能是因为英文不好或者是不想离开父母。如果在中国有这样的合资大学,也就能提供更多的选择,让这些学生不用出国就能受到更多的教育。

事实上,以后中国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看现在的年轻人如何发展。最近关于地震之类的事情也让我们看到,这批年轻人在通过互联网影响整个中国。让我们欣喜的是,这批年轻人成功欲望很强,很努力,也开始接受一些融汇中西的思想。但是,我们也发现还有一批人愤世嫉俗,要么羡慕、妒忌别人,要么自暴自弃,要么迷失了方向。因为他们其实面临着一些挑战——他们的父母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只是对他们寄予很大希望,却不能很好指导方向。这么大的压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有些情况下能让他们很快成功,有些情况则会让他们自暴自弃,或是为了速成犯了一些错误。所以,怎么去影响中国的年轻人,让他们去往正面的方向走?我觉得这是个非常独特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至于怎么来解决,我们也在集思广益,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