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清楚地把世界分成赢家和输家之后,实力和信心不断增强的新兴经济体不再像当初那样惑于全球化的虚幻美景或者充满被边缘化的担忧,而开始越来越多的对发达国家说“不”
[双周纪事]印度可以说“不”
“他简直就是坐在那儿连说了12个小时的不”,世界贸易组织(WTO)峰会未能取得进展,美国和欧盟的官员将其归咎于印度谈判代表、商业和工业部长特纳冥顽不化。
7月底在日内瓦举行的WTO成员国贸易部长会议,原意是推动长久以来陷入僵局的世贸多哈回合谈判,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观点尖锐对立,从2001年就开始的这轮谈判对所有谈判代表都是痛苦的折磨。
发展中国家希望发达国家削减农产品关税和农业补贴,以便扩大农产品出口;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则要求新兴经济体在金融、电信等领域更快地开放市场。
由于面临美国大选和欧盟机构换届,如果近期不能达成协议,多哈回合正式谈判就只能推迟到2010年之后。
世贸总干事拉米认为减少谈判方有利于达成共识,因此最核心的谈判圈仅剩下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和巴西六个国家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参加的欧盟,但事实上,小范围谈判依然是充满火药味的马拉松,彻夜会议毫无结果,而特纳的态度成为会议的关键。
原因在于特纳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利益代表。印度在全球经济权重的增加是第一重原因,在全球经济减缓的情况下,由10亿日渐富裕的消费者组成的印度市场对欧美发达国家拥有特别的吸引力。
印度主动承担代表责任是第二重原因,它同时是20国新兴经济集团和发展中国家33国集团的成员,一贯盼望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大国作用的印度热衷于代表所有这些国家发言。
特纳强调,多哈谈判的核心在于减少贫困,发展中国家不会为发达国家企业的利益牺牲数百万贫困人口的生计,其强硬态度让欧盟代表承认这是经历过最艰难的谈判之一。
欧美发达国家不得不如此解读特纳的强势,当全球化已经清楚地把世界分成赢家和输家之后,实力和信心不断增强的新兴经济体不再像当初那样惑于全球化的虚幻美景或者充满被边缘化的担忧,而开始越来越多的对发达国家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