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图通过收购来医治“老年综合症”的制药巨头=妨碍独立创新的吞噬体?
副作用
世界顶级制药企业一直竭尽全力捍卫人类健康,但近年来,它们自己却因为“年事已高”而出现多种“衰竭”症状。最明显的是新药研发,即便投入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结果也往往乏善可陈,明星产品再难出现。当老牌制药企业需要“治疗”时,拥有尖端科技又正处于上升阶段,前途颇为可观的生物科技和生物医药自然成为首选。
正因如此,瑞士制药巨头罗氏最近向美国生物技术公司Genentech提出437亿美元的收购要约。罗氏上半年的净利润为57.3亿瑞士法郎,这一成绩虽好于预期,却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已经拥有100多年历史的罗氏需要为自己注射一针强心剂,Genentech销售稳定的肿瘤药物显然有助于其巩固地位、改善业绩。
罗氏此前已经拥有Genentech 56%、市值约860亿美元左右的股份。促使罗氏下决心将其彻底买下的关键因素是双方在1999年签署的一纸协定。按照规定,罗氏有权在美国以外的市场销售Genentech的产品,而这一许可权将于2015年到期并重新进行谈判,将Genentech变成自己的全资子公司则可以避免这种麻烦。
近年来,罗氏在销售和利润上越来越依赖Genentech,后者研发的药物在罗氏2007年450亿美元的整体销售额中占据了近1/3。因此,罗氏自然不会放松双方既有的亲密合作关系,更不会让这只“下金蛋的鹅”落入他人手中。成立于1976年的Genentech曾与谷歌及苹果一起被评为全球最具创新精神的三大公司,虽然销售额在另一家著名生物科技公司安进(Amgen)之后,但1000亿美元的市值再加上生物科技产业的奠基者的声名,足以让它成为完美猎物。
但是,这笔近10年来最大手笔的收购交易对罗氏而言,很可能产生不受欢迎的副作用。自从1990年控股Genentech以来,罗氏一直让后者作为独立部门运转。现在,罗氏在获得对Genentech绝对掌控权的同时,可能在某些方面破坏其一贯保持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正是Genentech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新药研发成功的重要原因。
罗氏并不是唯一需要通过外部“刺激”来提振士气的制药巨头。获利趋缓、价格及市场占有率下滑的压力使罗氏们将实验室研发的新药视为救命稻草。但以化学为基础的传统药物研发产出能力持续下滑,这让它们陆续将目光投向被认为在新产品生产方面更成功的生物科技。近年来,葛兰素史克、辉瑞及其他大型制药公司都大举投资,或购买整个生物科技公司,或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期在大有可为的生物医药市场获得先机。罗氏的举动很可能让其同行也开始考虑更为大胆、激进的举措,向安进、Gilead Sciences和Biogen等成功的生物科技先锋抛出橄榄枝。
而业界则担心这种并购与合作是否会影响到生物科技公司自身的研究方式。小公司的核心科学家经常在大公司接管后难以开展新的研发合作或是找到新的机会。例如,制药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以156亿美元收购生物科技公司MedImmune的一年后,MedImmune的两名高管就离开了公司。
罗氏似乎并不担心这种情况,之前与Genentech的良好合作是其信心来源。在罗氏药物部门的领导人比尔·伯恩斯(Bill Burns)看来,更重要的是在罗氏与Genentech的科学家间培育出更强大的合作关系。双方都拥有能为对方所用的专利技术和专门知识,“我们能用创新填满房间,而不是用墙壁将其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