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成为凝聚企业的有效手段,该如何发挥它的最大协同效应?

管理文化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  作者:Rob Goffee,Gareth Jones  |  阅读:

文化已经成为凝聚企业的有效手段,管理者怎样才能改变组织文化?

在组织界,到处都听到人们在谈论企业文化。面对权力下放、消除层级、精简规模等一波波拆分组织(disintegration)的压力,文化已经成为凝聚企业的有效手段。但是,什么是文化呢?管理者怎样才能改变组织的文化?

文化就是社群,是人与人相互建立关系的产物。商业社群与非商业领域的社群—如家庭、学校、俱乐部等—并无二异。从社会学来说,社群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社交性和团结性。社交性衡量的是社群成员之间真诚友善的程度;而团结性衡量的则是社群追求共同目标的能力。

在商业社群中,高社交性会带来诸多好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令人愉悦,有助于激发士气和团队精神,对员工发挥创造力也大有好处。但是,高社交性也有弊端。由于员工之间崇尚友谊,对糟糕的工作表现可能就会听之任之。此外,人们往往会过于追求意见一致,通常不太会去反驳或批评彼此的意见。而且,高社交性的社群常常会发展出小团体和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它们可能会绕开甚至破坏组织中的正当流程。

同样,团结性也可以让组织受益。团结性可以使人们更加专注于战略,对竞争威胁快速做出反应,并且不能容忍糟糕的绩效表现。团结性也会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不讲情面,对组织产生一种强烈的信任感。但是,团结性也有缺点。如果企业战略不正确,那么企业专注于战略就会非常危险。另外,在高团结性的组织中,只有当干一件事能给每个人带来确切好处时,才会出现合作。

以社交性和团结性作为两个维度绘制出一个矩阵图,你可以发现有四种类型的商业社群:网络型(高社交性,低团结性)、图利型(低社交性,高团结性)、散裂型(低社交性,低团结性)和共有型(高社交性,高团结性)。每一种文化都适用于不同的企业环境。必须懂得如何评估自己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是否适应竞争环境。

对管理者来说,他们要处理好下面两者的矛盾关系:一方面,要建立一种能让组织取得成功的文化,另一方面,又要建立一种能让员工开心并允许他们真实表达个人价值观的文化。

Tags:  文化 管理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