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设计师马可正试图以颠覆性的方式在西方品牌主导的奢侈品行业中融入东方概念

[奢侈品特辑]太极、纺车与巴黎林荫道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沈霄戈  |  阅读:

200873,云集世界知名品牌的巴黎高级时装周,全球时尚界名流并没有一如既往汇集在T台下,相反,他们来到了巴黎小皇宫(Palace Royal)外静谧的林间空地……

四十二位年龄各异的男女模特缓步走上了毛毡,身着蓝、黑、米色等的宽大衣服,一改以往华丽的模特步,而是慢节奏展示糅合了现代舞、太极和瑜伽的动作,蒙古歌者娜仁在木桶前一边用古老纺车演绎织布场景,一边引吭高歌。

这场如同行为艺术的东方T台秀被它的导演马可命名为“奢侈的清贫”。作为第一次受邀参加高级时装周的中国本土设计师,马可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向世界表达她对奢侈的东方化诠释——质地粗燥、手工缝制,色彩单纯,这些剔除一切装饰的服装是马可新创的“无用”(wuyong)品牌的首次动态发布。去年的巴黎时装周上,“无用”品牌首次做博物馆静态展示,马可被视为崛起的中国设计力量的新锐象征。

相较西方人对中国的常规想象而言,“无用”品牌带来的是一种颠覆性体验。尽管近些年不乏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装界崭露头角,但一些西方的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缺乏真正的原创设计,趋同于日韩风格。同时,欧洲设计师以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为自己的作品带来异域之风,而这些表面化的元素,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现在,无用使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设计的原创力。法国巴黎高级时装公会主席Didier Grumbach认可说,这是出于中国又集世界文化大成的品牌。

一方面,“无用”坚持以汉字和拼音来诠释品牌,马可希望以此暗示出老子思想中无为的哲学概念。她认为,是否有用几乎成为人们行为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价值常常不同,“我想通过“无用”去寻找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马可说。与此同时,“无用”也渴望对当前全球社会的普遍问题作出解答:“无用带出来的是新的奢侈概念……通过服装作品能够给与物欲主义者以及大众反思,以期待社会能够向更健康的态势发展。” 马可的丈夫及生意伙伴毛继鸿对《环球企业家》说。

1996年以来,马可和毛继鸿创建 “状态”服装公司,他们的第一个品牌“例外”已是中国现存时间最长亦是最成功的服装设计师品牌,在全国各大城市拥有 58 家专卖店,资产翻了数倍。商业上的成功使他们有机会洞察真实的社会发展,并在必要的时候,转换为设计源泉。和一些紧盯西方T台和大品牌合作机会的本土设计师不同,马可有效地借助了商业实践。

不过,仅依靠“极简”姿态来挑战目前西方奢侈品行业主流的繁复设计风格,是非常无力的。马克更有说服力的做法是采用环保材料,并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中国传统手工缝制工艺对布料的塑造力。

对西方时尚界来说,这暗合了当今方兴未艾的新奢侈主义。美国《新闻周刊》常驻巴黎的文化时尚记者唐娜·托马斯在她的著作《奢侈如何失去光泽》中警戒性地指出,当所谓高端奢侈品变成了可大批量、低成本生产的产物时,已失去了原有的“奢侈品”稀缺性和高贵品质的价值。

在这个意义上,“无用”的手工制衣无疑保留了奢侈品的稀有价值。尽管作为实验性品牌,“无用”并不会商业化,但它会为目前陷入困境的西方高级成衣定制带来启迪。“新一轮的奢侈品会注重手工艺,在这方面中国是具有传统优势的。目前中国在工艺和技术上与西方并没有差距。”毛继鸿认为。事实上,这的确是中国设计师的亟待挖掘的潜力所在。随着登上西方主流T台秀机会的递增,中国设计师们对待传统手工业的态度和意识,会逐步影响时尚产业的发展路径。

当然,除了启迪意义,“无用”品牌中还隐藏着马可和毛继鸿更宏大的雄心——赋予品牌以更具社会意义的非商业价值。事实上,不同时代崛起的奢侈品牌,无不包含着对当时代社会财富、审美及社会阶层波动的最新锐理解,这是西方品牌以自身发展塑造现代奢侈产业的必经之路。“考察那些上百年的奢侈品牌,超越奢侈产品本身,他们品牌都具有对一些终极价值的追求。”毛继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