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增加装机容量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力真正处于短缺状态
葛艺豪:短缺的真相
今年多次出现的能源短缺问题让人们将注意力重新投向尚未被客观了解的中国工业基础设施结构:电力生产与供应。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电力需求至少超过供给5%,而在山东这样的工业大省,这一比例甚至更高。由于电力短缺将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政府已经组建一个高层工作组研究如何调整这一系统。
主流观点认为,根本问题是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但电力消费价格始终维持不变,这一扭曲的价格摧毁了电力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电价自由浮动。这个看似简单的解释漏掉了重要的一点,煤炭价格已经快速上涨了6年,在这期间,本应崩溃的生产商利润却基本持平。
目前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发电能力短缺——事实上,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在2011年之前都将是电力供应过剩。在一定程度上低效的电力输配环节,加之分散的所有制结构使得地方政府有过多的权力向特殊消费者提供远低于市场的优惠价格。虽然,对价格进行调整来恢复生产商的利润是一个必要的步骤,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002年底,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五大发电集团及两大电网公司。这一重组造成三个结果:首先,经过多年被迫亏损销售之后,煤矿最终开始盈利,从那时起,煤矿的利润持续稳定增长。其次,五大发电公司开始疯狂增加装机容量。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严重发电能力短缺的回应,但也反映出其希望尽快占领市场份额的商业目的。尽管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但这些发电厂仍有极高的利润率和巨额利润,这是由于五大集团逐步结束了遗留下来的特殊价格政策,比如,他们能将有效价格从政府公布的水平之下提高到更为接近市场的价格。第三个结果是垄断电力输配企业失去了投资新的输送路线的动力,这不仅因为垄断,也因为他们相对缺少资金——多数电力利润流向了生产商而非电网。
直到去年下半年,这个不合理的状态都在适度维持着。当时,生产商没有能力再消化掉非正式的煤炭价格上涨,且利润率开始急速下跌。很多小煤矿的关闭导致煤炭价格加速上涨,由于不愿支付高昂的煤炭成本,生产商只能眼看存货不断减少,直至用完所有的煤之后被迫关闭。同时,因为输电方面没有充分投资,系统无法在电力充裕及短缺的地区调运加载能力。这就使得目前中国尽管有充足的发电能力,但仍然面对全国性至少5%的电力短缺,山东的电力短缺甚至达到三分之一。
中国的电力平衡表以及电厂经营数据(见图)展示了从短缺到过剩的清晰转变,以5到7年为一个周期的波峰波谷。这些周期与GDP增速的变化相关:当经济增长速度在降低的时候,电力平衡从不足转向过剩。
所有这些都提示从2011到2012年,中国可能又会出现电能过剩。GDP增速以及工业生产会减慢,虽然不会出现1997到1999年迅速降低,但很可能在2009到2011年到达谷底。同时,新增装机容量在过去几年已经达到负荷,因此也需要增加更多容量。
此外,部分新增发电能力与现有需求并不相关。一个主要原因是输送的低效率,大多数发电能力都在煤炭充足的北方省份,而需求都在工业发达的南方,两个地区仅由一条已经满负荷运转的传输线连接,且目前并没有升级计划。结果,南方要新建的发电厂超出了实际需求。
因此目前的电力短缺并不是发电能力的短缺,而是因为煤炭供应紧张的循环以及不充分和低效运输结构问题。在未来几年当中,煤炭供应可能会增加,而电力生产商对于煤炭的使用效率也会提高,意味着煤炭短缺将会充分减缓。运输环节的低效也可能会改进,随着供应限制的解除,以及可能放缓的电力需求,中国的电力将会从短缺转为过剩。主要的因素有:1、运输结构改进的速度;2、发电容量装机速度是否能放缓。
(作者为北京经济咨询公司龙洲经讯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