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危机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危机,多家机构遭遇灭顶之灾之时,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和精神重塑
精神危机
如今,多家组织深陷危机,甚至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在你看来,我们现在经历的一切有什么意义和教训吗?
我的好友,知名作家、教授伊恩•米特洛夫博士(Dr. Ian I. Mitroff)也许能回答我们尚未考虑过的这个问题。伊恩的研究领域是组织的目的和精神性(spirituality),应我的请求,他做出了如下回答:
今天,所有组织都面临两大挑战——危机管理与精神性。虽然这两者看似无关,却是一枚复杂硬币的正反两面。
简单说来,危机管理这项挑战是指组织必须克服冷漠、矫矜和否认现状的缺点,而精神性的挑战则指组织应摒弃虚假的幻觉,不要以为当前危机已经超出常规,因此不适用于多数组织。
25年来,我和我的同事始终致力于研究各类组织的危机管理行为。我真希望说在这段时间组织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不能。不少组织在业务持续性计划、业务流程和准备工作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业务持续性毕竟有别于危机管理。
业务持续性有助于为工作场所、车间、电脑、机器和运营等提供支持,但对工作场所的暴力、心怀不满的员工以及中高层管理者违反道德的行为,却没有做好准备。此外,还有一点是业务持续性没有考虑到的,那就是在我们研究过的所有危机里,没有哪一场危机是孤立的。
每场危机都同时是道德、公共关系、法律、沟通以及/或者运营上的危机。如果没有系统地进行规划和思考,没有弄清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那么,公司就没有为重大危机的发生提前做好准备。
考虑到重大危机的严重程度及发生频率,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准备不足?否认现状!很多组织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危机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但他们错了。
研究表明,组织准备得越充分,经历危机的次数就越少,赢利能力也就越高。因此,我们得到的教益是:危机管理不仅是明智之举,而且还是有益之举。
那么精神层面呢?在这方面我们进展如何?很遗憾,情况与危机管理半斤八两。
首先,工作场所的精神性与宗教无关。这可不是要强迫所有人接受同样的信仰体系,而是要认识到:员工在工作时并没有把自己的“精神性”留在家里。然而,事实上,“一名身心完整的员工每天步入办公室后”,却常常被迫把自己分解成无数块支离破碎的碎片。
人们始终在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因为在工作场所待的时间最长,于是想在此找到答案。毕竟,人人都希望能在一家注重伦理、尊重员工的好公司工作。
研究表明,知道如何满足员工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精神需求的组织,利润更大、效率更高。不过,同样重要的是,作为工作场所,这些组织都更能令人身心愉悦。
那么,危机管理与精神性有何关系?
每场危机都可说是精神上的危机,每场危机也都对组织及其员工的优秀程度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它对我们深信不疑的信念发起了挑战,让我们怀疑组织存在的目的和我们身处其中的意义。比如,这场危机会不会是我们的错误造成的?我们是不是在自食其果?如果此前我们多努力一点、计划得更周密一点,能不能避免危机的发生?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更不用怀疑,我们面临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重大危机。尽管如此,我坚信,如果我们能把握这些机会发展组织,尽量满足所有相关方的“更大需求”,那我们就不仅能生存下去,而且还能壮大起来。如果做不到,我们就将重蹈“从一场危机陷入另一场危机”的覆辙。
谢谢你,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