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否正在衰退的讨论不绝于耳,但如何巩固其内在的创新根源才是美国真正面临的问题

美国是否依然创新?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罗燕  |  阅读:

早在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就发表了名为《站在风暴之上》(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的报告,警告国会必须提高科研投入,否则随着亚洲教育和科研基地的崛起,美国科技的领先地位将会动摇。这份报告直接导致小布什政府推出1360亿美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但这一计划并未消除人们的忧虑,关于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否正在衰退的讨论不绝于耳。从外部看,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将对美国造成威胁,但创新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变量,如何巩固其内在的创新根源才是美国真正面临的问题。

正方:创新危机正在发生

最新的质疑声来自思科前CTO朱迪·埃斯特林(Judy Estrin)。这位53岁的“硅谷人”从1981年起担任过多家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在她的新书《弥合创新缺口》(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中,埃斯特林认为硅谷的创新力正在衰竭。罪魁祸首正是目光短浅及对风险的恐惧——政府和大学研究经费的降低抑制了技术创新;而在互联网泡沫之后,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风险投资商和企业家都比以往更加小心翼翼,往往只追求短期的退出利益,不在乎颠覆性技术的开发。因此,虽然看上去硅谷的创新仍层出不穷,“但实际上,很多都是短期的、增量式创新”。

“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Vint Cerf)也持同样观点,他赞同硅谷企业家和投资人的视野明显缩小了、不意做长期的赌注这一观点。就连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罗伯特·康普顿(Robert Compton)也站在了这一阵营中。他正在拍摄一部比较中国、印度和美国高中教育的纪录片,在他看来,美国教育比中国和印度更强调创造力,却在基础科学教育上有所欠缺。美国60%的博士学位被其他国家的人获得,康普顿担心当前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很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其创新优势也可能会拱手让给中、印这样国内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

反方:一切都是危言耸听

与相信美国创新遇到危机同样多的人相信,这不过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说法。这个国家仍然拥有侧重培养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教育、充足的研发经费、敢于冒险的氛围和雄厚的风险投资等优势。调研公司RAND今年6月份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球投资于科研的费用中美国占据40%,位居榜首。同时,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于在美国工作的研究人员,全球75%的优秀学府在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美国仍然是世界的领头者”,该研究报告的合著者詹姆士·霍塞克表示。

诚然,次贷危机使美国遭受重创,但它仍是全球资金和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生物科技、IT和互联网等领域的大公司都聚集于此,它们内部正在不断向各个方向衍生着新的技术和产品。硅谷也依然是创业公司的沃土,关于创造财富和颠覆世界的梦想从不曾停止——在成熟的孵化机制下,有创新力的小公司即便不能上市,也可能被大公司所收购;而在中国、印度这种退出机制尚不成熟的国家,创业公司的创造力很可能因此受到钳制。

推动技术大规模商业化的风险投资已在美国良性运转了数十年。如今,大量资金被注入需要长期投入的绿色科技领域,这颇能证明硅谷的创新仍在不断被驱动。

Tags:  美国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