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体制化还会远吗?

慈善的春天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环球企业家》付瑞娟  |  阅读:

由博鳌亚洲论坛和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共同发起的“2008中国全球公益慈善论坛” 2日在北京闭幕。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本届论坛主席龙永图表示,中国慈善公益的春天已经到来。
 
前外经贸部国际司司长、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表示,经历了四川地震痛苦和残奥会的举办,中国公益事业的环境已经成熟了,并且具备了国家的战略性支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具备了一些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物质条件。同时,中央提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弱势群体。中国现在开展一个大的慈善事业已经水到渠成了,条件已经成熟了。”
 
龙永图认为,非政府组织在慈善方面的努力正推动中国慈善制度化的进程。“现在必须要扶持那些真正具有公信力能力的慈善机构,要使整个国家、政府、老百姓信任这些机构,而这些慈善机构,首先必须要在阳光下进行,必须在完善的体制下进行。比如找最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它的财富。”
 
中国的慈善机制亟待形成,而与此同时,慈善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极度缺乏。对比西方的慈善经验,龙永图表示,一流的专业人才需要专业的知识和培训,同时也有合理的薪资待遇,无私奉献是一种误解。
 
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的理念。“不要认为做慈善公益事业,要有一百万才能公益事业,我有一块钱就可以做这样的事。这个理念对于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些慈善家,一些富翁们捐款的时候有‘捐款疲劳’。国家的慈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在提高中国慈善机构的公信力的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表示,慈善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每一个公民都应提炼这样的价值。“每一个现代公民我们的生活是在两条线之间,最低的一条线是以法律为核心的线。第二个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我们每个人在两条线之间。而最高的这条线就是唤醒慈善行为背后的信念,慈善并不是一种行为层面的表现。它其实相关于信念,相关于人性背后的信仰。所以在这个体系上我们每个人去修炼,我们救助他人,慈善会是一种习惯。”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都做好准备过冬,而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流也面临压力。对此,壹基金发起人李连杰表示,企业不一定非要提供资金才可以做慈善,它们也可以提供好的平台,比如信息技术平台,而这正是所追求的专业、透明和可持续性。“再寒冷的冬天,一块钱还是有的。”
 
李连杰显然已经学会“享受”慈善事业。对于现在的他而言,电影只是业余爱好,他表示要用生命去传递壹基金的慈善理念。“我的生命,10年的时间练武术并将其带到40个国家;后来拍电影很多年;从2004年起,我的生命会用来传递壹基金的概念。做演员能赚到很多钱,但只是临时的保管。而做慈善不仅不能赚钱,反而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痛苦,但我现在已经学会欣赏痛苦。”
 
李连杰说,虽然外界对他冠以演员、武术家、动作明星、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等多个称号,但他给自己的定位却是全球最大的乞丐和最大的疯子,“我祈求67亿人心中都拥有善良、责任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