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 温斯顿.丘吉尔
时光倒流十年·2008年11月(上)
时光倒流十年:上海屋檐下
从外观看,落成后不久的上海大剧院非常气派,这座由法国建筑师让-马里·沙庞提耶设计的文化地标性的建筑,在1998年11月,迎来了外国剧目《阿依达》和《浮士德》。
然而在1998年,对绝大多数上海人来说,文化演出的内容仍主要建立在意识形态上,歌颂前一年抗洪救灾的英雄剧目正在上演,人们从工作单位领票看演出。现代化的剧院已经拔地而起,但政府对于文化的管理仍然非常保守小心。对于涉及政治敏感或者对当时中国社会来说过于前卫的内容,一律禁演。
“文化交流比商品交换要复杂得多。艺术是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总是和国家和政府政策有关联。”当时的上海文化局领导认为。事实上,除了对外来演出的内容进行限制之外,“出口”外国的中国剧目也受到严格的审查。1998年7月,原本定于在纽约林肯中心表演的中国古典剧目《牡丹亭》被上海文化局喊停,原因是其不雅观及宣扬迷信封建的内容不利于中国的对外形象建设,原本定于在巴黎、香港、悉尼的演出也被取消。
由此引发的争议不断。《牡丹亭》的导演陈士争表示他再也不会参与中美合作的项目,而那些演出节目的赞助商公司,则会在投资前做更多考虑。在英国有过个人赞助艺术作品经历的KPMG合伙人布莱恩·博泰尔(Brian Bouttell)表示:“要是演出在最后一分钟被取消,那可太令人沮丧了。”
但仍有熟知中国市场的人嗅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货运公司的老板,业余时间也会创作剧本的陈邦可就是其中一个。“我对我的朋友说,让我们做点不可能的事吧,给上海带来一场精彩演出。我花了50万元打造它,但是我做到了!”结果,由陈组织举办,中国演员和西方演员共同完成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上海很受欢迎,票被售卖一空。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和政府的良好关系,更了解中国观众的口味以及懂得怎样吸引外国政府和组织的资金。
陈邦可们的努力,也预示着这个市场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尽管文化演出在内容上还受到诸多束缚,但随着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中走出,越来越多投资额度不小的售票演出正在出现。政府开始减少能自己找到观众的演出的补贴,当大剧院落成后对外开放时,很多人还习惯性地等待着免费的赠票,但让他们失望的是,95%的票是对外售卖的,而且价格很高。
后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演出市场也只有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公司、上海市演出公司、上海市演艺总公司三足鼎立。此后,随着政策的不断放开,在上海上演的文化演出随着演出公司的增多如喷井般地涌现,演出公司间的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2005年,英文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上演后,上海大剧院的年度经典音乐剧引进成为固定模式,《猫》、《音乐之声》、《剧院魅影》、《狮子王》、《妈妈咪呀》先后推助了中国演出市场的国际化。在2008年10月下旬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会上,仅3天时间就成功签署了30多个中外演出项目,而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和展示的节目每年都达到上万个。但凡好的演出项目出现,就会有上百家演出公司群雄逐鹿。
时光倒流二十年:与邻为善
1988,在中国出版的中国地图上,还只有一个完整的“朝鲜”(Korea)。由于不承认当时的南朝鲜(韩国),中国尚未与韩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但这并不能阻止韩国企业进驻中国的步伐。由于韩国本土的人力成本上升,韩国企业开始寻找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包括中国。根据韩国产业联盟的调查,75%的韩国大型企业都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投资沃土。
不过,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1998年之前,所有同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都要经由香港或者日本。如果想要直接在韩国的釜山、仁川和中国的天津、连云港之间往来,必须在船上悬挂巴拿马或是利比里亚国旗。
不过,就在这一年,韩国企业悄然在中国展开了试探性的布局。
在北京建国门宾馆里,有一扇不起眼的没有任何指示牌的门。这里其实是韩国大宇公司驻扎在中国的非正式的办公室,从7月起,大宇集团以先锋姿态迈出了进入中国国门的第一步。
而在两英里开外的地方,韩国三星公司也刚刚于1988年11月在北京饭店里安下了中国市场的“前哨站”。两家公司的员工都手持美国护照,代表香港公司,所有的投资活动都设定在香港或是美国公司的名义下。
但是,所有的一切毕竟开始了,而且开始蓬勃兴盛。中韩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随着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两国的经济学家和商业人士也在互相访问——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吴敬琏就在1988年去韩国考察。而事实上,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1988年中韩之间的贸易额将达到30亿到40亿美元,是上一年的两倍。
中国政府也正小心谨慎地慢慢打开大门。继正式向韩国企业开放山东省之后,辽宁省将成为韩国公司下一个的驻营地。根据中国官方说法,山东和辽宁两省也将在韩国首都汉城(现在的首尔)设立办事处。
后续:虽然作为中国市场先驱者的韩国大宇公司于1999年宣告破产,但是中韩之间的贸易往来从未间断,并且在1992年两国建交后年增长率保持在27%,在2002年达到447.5亿元。现在,以三星、LG、现代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已经在中国社会形成稳定的影响力。甚至,随着两国交流的加深,作为舶来的近邻文化,“韩流”一度成为中国消费文化及时尚的关键词。
而从宏观经济来看,2004年起至今,中国始终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国,并保持对韩国的贸易逆差。根据《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联合研究报告》预测,随着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进入韩国市场,到2012年两国建交20年时,两国间的贸易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
追溯:三星备战
作为亚洲顶级消费电子公司,三星在2007年做出了管理层人事调整、新业务探索等重大改革,以再造更为辉煌的形象。但现在,三星2008财年度第三季度财报却显示,净利润同比下滑44%,为11.5亿美元。
看来,三星掌门人尹钟龙的雄心未能抵御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但具体分析,三星的财报也有些许出彩之处。首先,三星在韩元疲软更具出口优势的情况下,手机业务在第三季达到518万部,创季度手机销量纪录。而三星也是唯一一家在截至9月底的前三个月内出货量出现增长的重要手机制造商。就此形势看来,三星有望继续巩固全球手机第二强的地位。
另外,在内存芯片业务上,相比韩国、中国台湾及日本的芯片制造商集体陷入巨额亏损,三星作为全球仅次于英特尔的第二大半导体制造商,是唯一一家未亏损的内存芯片制造商。虽然分析师预计,内存芯片价格明年上半年都将保持疲软,到下半年才会有所反弹。但在放弃对于SanDisk的收购后,三星的现金储备高达76亿美元,使其有足够资金支持研发、营销和工厂,同时也有足够现金抵御经济下滑,而且有能力在市场回升时获得更大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