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希望通过对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带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如何预判全球经济的复苏日程并避免集中的重复建设,将是巨额经济刺激方案背后亟需思考的重大问题
[双周纪事]中国行动
尽管经济学家纷纷预测中国接下来的经济走势将迫使政府出台较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但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拟出的总额约4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去年GDP的16%)的经济刺激方案规模之庞大,仍然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相对今年下半年开始的零星经济刺激措施,这个为期两年、涉及10个方面的一揽子方案彰显了决策者对稳定经济发展速度的决心。计划公布前,政府就已在“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重大举动,目前国务院批复的铁路投资额已达2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2万亿。其它措施的主要目标包括启动内需以减小对出口的依赖、帮助出口商实现产业升级以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加强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等。
资本市场对此方案报以热烈掌声。11月10日—消息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和深成指分别上升7.27%和6.5%,超过200只股票涨停。不仅颓靡已久的中国股市大幅上扬,亚洲乃至全球股市均受到提振。深陷泥淖的世界经济早就寄望于拥有巨额财政盈余、庞大外汇储备、可迅速地扩大支出的中国政府出手,现在这份让人满意的答卷被认为将有助于提振大宗商品市场,推高澳元和加元等货币的汇率,甚至为海运运费提供支持,提升市场的整体风险偏好。
但不要急于欢呼,如此庞大的救市行动恰恰说明决策者对明年经济形势的担忧。第二轮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普遍担心中国经济遭受牵连,作为消费品和大宗商品的消耗大国,中国经济的大幅下滑将使已受重创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与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均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9%,国内各公司的第三季度财报却暗示,大部分行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都可能面临尴尬的盈利预期。
尽管如此,几乎没人会质疑4万亿元所意味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将起到的作用。该方案已超过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的调控力度,但不免让人感到担忧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减税和灾后重建等政府主导的投资型刺激措施占据数主要位置,而近年来一直提倡的内需拉动经济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医疗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收入等基本问题至今尚缺乏良好的解决之道,而这些正是能从根本上帮助中国经济转向消费型社会的长期利好。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庞大而集中的政府投资及其乘数效应是否会和以前一样,最终将导致经济的巨大波动。过往经验表明,类似举措在经济复苏之际极易形成巨大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如何预判全球经济的复苏日程并避免集中的重复建设,将是巨额经济刺激方案背后亟需思考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