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 调查显示在华欧盟企业面对更多忧虑和挑战,但仍有发展潜力

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8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环球企业家》 孟令辉  |  阅读:

1125,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在北京发布了《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8》。针对在华经营的250多家欧盟企业的调查显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在中国的大部分欧盟企业还是对中国市场以及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

虽然中国目前的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但在华欧盟企业数量的增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增多,证明中国市场依然具有极大吸引力。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在华的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欧盟中小型企业,集中分布于专业服务、工业品及相关服务和消费品及相关服务行业。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此次调查结果。调查显示,中国对于欧洲企业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在华业务仅占全球业务10%以下,这个数字意味着,欧洲企业在中国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范围不断向纵深发展,但此次受访的企业大多数在去年实现盈利,而且欧洲企业在华时间越长,利润率就会越高。调查还发现,还未盈利的企业对未来盈利的期望却在降低。

此次调查还对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欧盟企业在华的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正逐步上升,这是由于在中国的人才战,特别是管理级别的人才战,是导致欧盟企业成本上升的因素之一,而通货膨胀则被认为是人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

伍德克还对欧盟企业在华面临的挑战做了介绍。他表示,监管透明度的严重缺乏、经济民族主义的滋长、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所面临的持续挑战以及环境法规执行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这些都仍然限制着欧盟企业的投资机会。此次调查还显示,62%的受访企业还没有感受到近七年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影响。

关于未来的在华业务,欧盟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对于企业的乐观程度要大于对其盈利能力的乐观程度。大多数的欧盟企业将市场扩张作为未来在中国行动的第一步,这表明中国市场的增长是欧盟企业在中国提高利润战略的核心。

受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欧盟企业已意识到在收购和兼并中存在的风险,转而把企业的自然增长作为未来的战略重点。而且,欧盟企业还将会通过进一步本土化其员工和通过关注职业发展留住人才来应对人力资源的挑战。

此次调查还显示,68%的企业认为中国经济的下滑成为未来12个月最重要的商业风险。而对于在持续恶化的经济危机下中国和欧盟的商业前景,伍德克告诉《环球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滋生贸易保护主义,也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但中欧贸易关系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这要取决于政策的制定,幸运的是,20国峰会的召开,各国政府许诺会避免保护主义的出现。”

《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8》内容要点:

延续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欧盟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选择来华拓展其业务;

“中国通”更多是大型的企业,而新来华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

盈利能力随着企业在华开展业务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随着法律环境的逐渐宽松,欧盟企业开始选择外商独资形式开展在华业务;

受访企业普遍表达了对于中国市场的乐观和信心,“立足中国,服务中国”;

人力成本上升以及国内竞争加剧加大了欧盟企业所面临的压力;

法规问题使得欧盟企业在华业务开展具有一定的复杂度,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法规执行的透明度仍是主要的顾虑;

新的现象

中国对于欧盟企业的重要性在不断地提高,并且为欧盟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在华业务仅占全球业务的10%以下,这个数字意味着,欧盟企业在中国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调查显示,更多的企业比去年实现了更高的利润率;

拥有一定在华经验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控股(Holdings)或者合资(JV)为主要操作方式,这也反映出中国对于在华外资企业所有制结构的限制;

规模稍小的企业对于未来的利润情况更加乐观;

两种关键性战略在人才战中慢慢浮现:管理层本地化(主要对于大型并且拥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层外籍化(主要对于中小型以及新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

重视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对于留用员工和控制成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通货膨胀在人才战中的影响也在逐渐提高;

自然成长比收购与兼并更受青睐;

轻研究重开发:当欧盟企业决定在华开展研发项目时,他们会更加重视对于产品开发而非基础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对于找到人在和留用人才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遇到环境法规的执行问题时,欧盟企业感到不公平地受到针对;

许多企业表示环境污染造成了人员医疗成本的提升;

对于地域保护主义、排外情绪以及在法律法规执行中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欧盟企业表示愈加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