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企业有在低增长时代生存的能力,再继续发展我们的实体经济,那将更强大
[改革开放30年系列] 刘积仁:中国,在危机中重新出发
若论及经济全球化对今天变局的影响,我想我们看到的变局事实上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一开始,是我们在讨论是资本主义的阵营和社会主义的阵营,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世界要不然以政治体系在划分,要不然以贫富,区域发展差异性来划分。所以,从发达国家或者西方的阵营来说,它是全球化的始作俑者,那个时候,全球化的目标为了是制造更多的垄断,或者更大的主宰这个世界。那就是说通过在政治上、经济上、贸易上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的措施来打破国家之间的壁垒,而最原始的初衷并不是希望像中国、印度包括当时的日本和韩国这些新兴国家能够是今天的地位。因为从发达国家最开始的目标来说是为了输出技术,是为了在全球更大的市场,更多的人口方面获得一个更大的收益。
而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打破的不仅仅是国家的边界,它让全世界有一半原来没有参加过市场经济的人口突然来到市场经济这一大的板块,这是最根本的板块。也就是说如果原来世界上有一个工作的机会,是由一个高成本,是由西方或者发达国家人来做的话,突然世界增加了一倍从事市场经济的人口,而导致了所有的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是西方世界从原来的生产者,技术的拥有者不断转变成消费者。今天我们看到在美国事实上在做的东西,从汽车,数码产品,软件服务,日用品等等,这些过去也都是这些发达国家在自己制造的,而今天他们变成了消费者。
第二,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世界或者发达国家看到了从事虚拟经济所获得的利益,包括在货币,包括在金融产品的各种各样的创新上所赚得的空间绝对要比从事实体经济要来得多。所以也导致了更多的人涌向虚拟经济这一新的板块当中来。那么,也就导致实体经济越来越在这些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来进行。
由于这样的变化,使得全球过去整个的格局由某一个国家生产某一个东西到另外一个国家来卖,变成全世界许多国家加在一起来生产的东西到全世界来卖。这包括新兴国家,而新兴国家因此并没有受到伤害。我记得中国改革开放最开始的时候,事实上最怕经济全球化的就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那个时候大量的讨论担心经济全球化会导致中国更多工厂的倒闭,导致更多人的失业。而且这种事实确实发生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倒闭,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我们今天看到5%、10%的失业率感觉到吃惊,中国那时候国有企业的失业率可能在50%,许许多多企业面临着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打造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者每个人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国人由于过多的失业,导致中国在服务业板块大规模的发展。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日本从一个战后恢复成为世界强国,韩国今天也在不断的崛起,而中国从过去做产品,那个时候中国人所买的产品第一个买独资的,第二个买合资的,然后是买我们自己的。到今天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世界都可以卖得动,所以这样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经受了许许多多的痛苦和磨炼,也获得了很大的收获。而今天贸易保护主义反对经济全球化最热情的国家也是当初最极力推动的国家,这就是这个世界变局的情况下导致了在财富,在观念,包括今天我们在讨论中国社会制度的时候,西方国家在讨论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是市场经济还是由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
今天这样的变局让全世界前所未有对某一种概念认识的发散。中国事实上在过去改革开放30年中,我们用最大的努力,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认为这也是中国人的创新,结合中国区域市场发展情况,我们自己的人力资源和我们在全球的位置来制定我们的策略。当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足了,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自信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上已经越来越偏离我们自己的实际,我们突然觉得中国变得富强了,我们突然认为西方市场经济的模型应该是中国最推崇的一种模式,我们在一步一步正在向一个自己独立创新来创造一种模式,试图来拷贝和学习一个所谓更发达、更先进的模式。
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应该是一个十分好的时刻,这个时刻让我们变得更清醒。中国在过去几年,我们所试图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使得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提升,包括我们试图努力推动金融体系市场化,所有这些事实上在这样一个时刻,让我们真正有时间坐下来认真的思考,来琢磨,今天我认为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制度,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样的危机使得大家对于多元化,对于自己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采取合适的体系和措施,根据不同的时间采取行动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刚才讲到这种变化,如果从IT服务业,从未来产业转移这个方面,我觉得在全球变化过程中,至少有四个方面是过去30年中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对于未来全球的格局可能会产生一个更重要的影响。
第一点,人力资源。事实上当我们谈到石油,谈到自然资源的时候,全世界在人力资源方面正成为经济全球或者说全球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而这个资源特别是在实体经济方面,需要大量的工程师、科学家,而过去30年过程中,这个资源正在被全世界所享用。而这种资源的拥有者正是新兴国家,他们拥有的不仅是数量,而拥有的这些工程技术,科学家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在质量上而不断提升。而到2050年的时候,全世界主要工程师的供应地变成了印度和中国这样新兴国家。我们如果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年轻一代,由于在过去虚拟经济,更多发展服务业的时候,年轻人越来越不太喜欢所谓我们那个年代特别喜欢的电子工程、通讯等等。现在到西方你会发现,包括现在的日本,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学这些专业了。这个数量需要多少呢?我们看到,今天中国从事产业工人和印度从事服务的工作人员加在一起这个数量已经构成全世界工程师很大比例,而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的上升。
人力资源的发展跟我们国家的国力发展有很大关系,比如说拿中国来说,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30年中,每一个家庭的富足使得人力资源的质量会不断的提升。中国每年有上百万学生在不断申请到海外去学习,几十万的人已经有了很多年的海外经验。而所有这些背后,本质上并不是说他们过去没有这种想法,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越来越有那些资本,通过全球化的过程中积累了财富,每个家庭都对教育给予了更大的期望,对下一代给予更大希望。这也意味着中国包括印度更多中产阶级的产生都使得今后几十年中,这两个地区由于投资而不是政府的投资,是由于每个家庭的投资使得亚洲国家或者新兴国家成为高质量人力资源重要发源地。
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了许多这方面的情况,包括在软件和服务行业,比如说印度的班加罗尔,用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现在从事软件和服务的人才在全世界占了第二位,除了硅谷就是这个地方,中国的大连用了几年的时间,现在每年在这方面从业人才都是40—50%的成长。从几千个人,迅速成为现在有6万多人从事这个行业的新兴城市,这是第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创新正在向亚洲转移。过去把“创新”这个词汇更多的绑在一个发达国家,因为创新谈到了专利,谈到了投资,而今天创新已经变成了合作创新和开放式的创新。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市场竞争能力,而一个创新的技术现在已经不单纯是技术了,技术变成价值的时候要有成本优势,要有速度的优势,要有和区域市场的对应,还有人才的支持,都导致了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全部的要素。在过去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在一个国家来进行,而今天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和印度现在都有几千家跨国公司建立研发中心,他们研发的成本,研发的速度和对于区域市场的对应都在极大的改变着这个概念。中国正在讲自主创新的时候,会发现全世界强国正在讲开放的创新,合作的创新。我们也面对着中国使用什么样的创新模式的发展阶段,而这个方面就意味着亚洲将来会成为全球创新很重要的区域。我们看到日本在数码产品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创新,今天的韩国包括三星,我们中国也正在不断进入这个过程当中,这是一个发展的大趋势,也为我们带来一个新格局的变化。
第三个趋势,最近这几年,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新兴的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的排列里面,会发现新兴跨国公司进来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在这几年。全世界跨国公司竞争中他们正成为新的力量,他们比较年轻,没有更多的规则,在市场上表现得更灵活,使得在全世界的企业群里面,制造了更激烈的战场。而这种战场无疑会导致全球化的过程不可能倒退,只能更加加强。因为当所有的竞争对手拿起自己不同的竞争要素的时候,你会发现新兴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所导致的作用,往往比一个国家的全球化的作用影响要大得多。所以我们把一个国家的优势,所谓国家的优势,比如说美国国家的优势是在资本,在创新上,又和一个企业的优势,企业的优势比如说到中国,到印度的开发,中国的企业本地的成本,本地的规模,本地的市场加上可能又结合其他国家的优势,这样一种组合,使得一个企业可能利用了其他国家的国家优势,另外一个国家的企业用了另外一个区域的国家优势,这样一种发展趋势都会导致更大的竞争,而这种竞争使得新兴国家在这个市场上表现得更有活力。
第四个趋势,在整个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新兴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在这几年通过兼并和收购所采取的发展路线,表现得比成熟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更为活跃。也就意味着在未来像这些新兴国家通过收购兼并来获取资源,获取人才,获取市场等等这些方面的行动会导致在虚拟经济或者在资本市场这样的领域里面,新兴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也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结合这样几个变化,我认为中国拥有在危机过程中更好的机会。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有一点担心,是因为我们过惯了连续30年平均9% GDP的生活,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生活,今天的危机让我们回到正常来,而不是不正常的。中国这样大的经过规模,能够连续30年走到的规模,这是世界的奇迹,这种奇迹走了30年已经是相当奇迹了。我们如果学会像美国3、4%左右GDP的成长,日本很多年1、2%的增长,或者是负增长,如果我们有这样一种能力,再继续发展我们的实体经济,那将更强大。
特别是我们更要根据自己国家制定有效的策略,比如说前些日子很多的讨论说中国制造业将来没有竞争能力,应该转移到其他的行业当中。我觉得这是对我们自己国家实力和今天的认识不足的一种思考。中国没有制造业强大的发展,没有制造业的升级绝对不可能有中国服务业的大规模发展,中国没有制造业的更强大,也不会使我们社会更和谐,我不相信把过去几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事制造业的农民们经过转移就能够成为科学家、银行、金融师和现代服务的这些人员。所以一个国家客观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自己发展策略,根据自己的实力来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我们就会避免走向一个很大的起伏。所以,今天这个危机第一对我们是机会,第二是我们一个特别好的课,在这样的课程中我们如果认真的思考,我相信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在世界格局的变化中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为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在“东方企业家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