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现象是重重矛盾中的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其最终结果既可能是矛盾的消失,也可能是矛盾的加剧
“山寨”与七巧板
这个词最先出现在中国南方发达的手机行业上。在那里,在手机型号获准进入市场之前,人们把大品牌手机的最新技术用在为顾客量身定做的产品上。他们复制别人的技术,只是在品牌形象上稍做改动。
因此,“山寨手机”往往更新潮、更灵巧、更花哨,因此也“更受欢迎”。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的价格比外国名牌手机要低得多。为此,消费者也愿意接受它众所周知的诸如质量不尽如人意以及没有售后服务等瑕疵。据称,2007年在中国共售出1.5亿部“山寨手机”,占整个国内手机市场的1/3,甚至连介绍“山寨手机”新机型的网站也应运而生。
从去年开始,“山寨”表述的含义发生了改变,它成为“嘲讽”的代名词,并以十分独特的方式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shanzhaiba.cn和shanzhMla.cn等网站上汇集了中国各种各样肆意演绎派生的品牌名称和商标。有的地方大街上满是哈根伯斯(Haagen Bozs)、巴克星(Bucksstar)咖啡和比萨糊(Pizzah Huh),SONY变成了SQNY,Puma变成了Punk,阿迪达斯变成Adidos或者是Adadas。
不费吹灰之力,人们就能从其中看出“中国制造”的特征以及这个正在崛起的工业国与西方及日本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
服装、电脑、艺术、汽车、电影、流行音乐。一切都可以拿来后在“中国版本”中稍做改动,完全撇开知识产权问题不谈。在西方,人们会对这样的做法嗤之以鼻并谴责其缺乏自己的原创,但中国人的看法却完全不同。
眼下中国国家电视台的几乎所有节目都有山寨版,从晚间新闻到百家讲坛再到电视剧《红楼梦》,甚至连中央电视台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有了山寨版的竞争对手。
因此,眼下中国的评论家们开始谈论这种采用现有形式,以有限的手段制造自己东西的自下而上的创造力。有人在网上论坛上说:“当我看到这些(山寨产品的)照片,我就想——这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有的博客甚至把“山寨”视为“历史的必需”:没有一个社会像目前的中国社会这样有着矛盾的特征——既生机勃勃叉受到自上而下的领导,既高度差异化又权力集中化,在文化上既弘扬传统文化又对外来的一切充满好奇。“山寨”就是在这样的重重矛盾中的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山寨”就像是七巧板,其最终结果既可能是矛盾的消失.也可能是矛盾的加剧。
有的博客则兴奋地认为“山寨”是参与的信号。到目前为止,中国文化一直由精英控制,不同意他们观点的人被视为是有违道德的。现在,人民终于能够通过“山寨”有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精英们不得不眼看着自己失去特权。
当然,也有怀疑的声音,《中国日报》撰文表示,“近期,社会舆论中存在一种将本来是破坏知识产权的行为予以合理化、为其进行辩护甚至赞美的趋势”。来自中国国内的批评,大多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如果这种“山寨文化”得以发扬.不但市场秩序将陷入混乱,而且创新会因权利得不到保护而受挫,这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嘲讽,简直就是利益。
当然,也有与之截然相反的意见。在复制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在此后生产自己产品的能力。复制品变得越来越好,直到它们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变成新的原创产品。因此,中国是在走与多年前的日本和韩国同样的道路,只是它的比例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