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其独有的性格,而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特色书店也如此。其实,一个书店的气质秉性总是会和它所属的那个城市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暗合—或是展现着它的当下,或是记录着它的过去
书店风景
北京
多功能文化厅:
时尚廊
地址:朝阳区光华路9号时尚大厦2楼L214
若不是白色墙壁格子里色彩缤纷的书籍,你一定会误以为走进了一家主题餐馆;若不是那三两个时尚妙龄女子胸前的挂牌,你一定分辨不出她们是顾客还是店员;若不是第一个货架中品类齐全的《时尚》系列杂志,你也一定不会想到这是时尚传媒投千万巨资打造的书吧—时尚廊。
负责人许志强,也是著名的厦门晓风书屋创始人。而去年,借由时尚传媒,他开始打造自己“后书店理念”的梦想:将书店幻化成“美丽”,而不再只是“文化”的代名词。
眼下,500多万装修建造出的多功能文艺空间,既在麻质书衣、到处“淘换”来的工艺品(包括墙上悬挂供出售的蔡志忠漫画)的点缀下颇似一个艺术展览,又以特色的潮汕菜系以及光亮的酒水吧台和三面墙壁的名酒,赢得了“国内最奢华食堂”的称号—这是时尚集团员工最喜欢的就餐地点。而廊尽头的宽敞空间、长条桌和不多但简单大方的木椅,则为摄影棚和产品发布会提供了应具有的所有条件。之于按照“老书虫”口味挑选出来的《purple fashion》、《monocle》等尖端杂志、英文原版小说、台版精美图书,以及作为许的挚爱和时尚廊未来主题而摆满了整面墙的设计类书籍当然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然而,无论是搜狐总裁张朝阳的造访、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惠顾,还是某国大使寄送的越洋礼物,都不曾成为时尚廊的宣传佐料。许志强真正想做的是在书籍独特的触觉中融入极致的精巧,以书为出发点,带动利润更为丰厚的其它文化链的销售,培养人们对于书店的回归感和新鲜认识,以此来击碎实体书店当前的困境。(文/李晨蕾)
洋书屋:上海
Garden Books
地址: 卢湾区长乐路325号
坐落于一片花园洋房中,颇为西化的装修风格,包括报纸、杂志和其它出版物在内的全进口图书,以及操着流利外语的店员和正在闲散着选书或喝咖啡的各肤色老外—正如其中文名字“韬奋西文书局”所传达的,这里的一切都彰显着上海国际化的意味。
看到这里,你肯定以为这家店的主人也是一个外国人。错!陈卫业,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出于好玩,也为了让自己于各国淘到的好书有用武之地,2005年,在得到如今这个地段绝佳的位置后,陈卫业开出了全沪第一个外文书局。
而主人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率性而为,也直接体现到了这里独特的经营理念之中。与近来颇为倡导的社区开放式书店形式截然不同的是,这里仍然秉持着作为“文化拥有者”高高在上的“傲慢”。如果有人在书屋里只看书而不买的话,工作人员会礼貌地请他离开。“买书的是我们的顾客,而不买书的就不是我们的顾客。”陈卫业毫不讳言。而这次,他挑战的是中国一种非常普遍的图书消费习惯。
事实上,当陈第一次抛出这个言论时,确实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而如今,这条依然被奉行着的“苛刻”规矩,却反而让很多人慕名而来。
在陈卫业看来,Garden Books从来就不是一家大众书屋。其顾客群相当固定,主要锁定于在沪的老外和高级白领。而清晰的定位也让其在自己专属圈子里逐渐积累了知名度。
当然,不要以为“冷漠”是这家书店唯一的气质,面对其真正的顾客,它也有诸多颇具人情味的服务。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推其定期会举办的一些活动:AUTHER TALK(作家座谈)、STORY TELLING(讲故事)、QUIZE(小测试)等—是的,无论从其名称,还是内容上看,这些安排无疑还是为那一部分小众人群量身定制的。(文/叶柳)
南京
地下图书馆:
先锋书店
地址:广州路173号(五台山总店)
虽然由南大毕业生钱晓华于1996年创办的先锋书店规模已越来越大,但不变的是,每开辟一个新的店面,它首先会考虑的位置还是地下室。这不仅是一种与店名颇为契合的后现代主义怪癖,更因其开阔的空间在能够容纳多达7万种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同时,还可以为读者营造“都市驿站”般的阅读空间:在精致而惊心动魄的壁画中,择一处沙发或长椅落座,伴着思想者雕塑,品着店内免费茶水。除了读书,还可以欣赏到这里时常举办的文化沙龙展览,乃至乐队表演。(文/倪妮)
广州
当代文化工程:
博尔赫斯书店
地址:海珠区怡乐路95号二层
直接以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为名,彰显了这家书店始终不偏不离的当代文化路线。创办人陈侗深爱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一书,其书店不仅面积小,经营品种也少,而且从来都不打折,因为他相信“真正的文学艺术只是为少数人的”。值得一提的是,创办15年来,该书店还帮助精选出版过数十种翻译作品,正如陈侗所说:“我们最终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图书经营的市场规律,而是人生的价值取向。这是个人文化工程中的一部分。”(文/倪妮)
北京
二手书仓库:
布衣书局
地址:朝阳区垡头南里甲8号院内南楼一层
临近五环,一个计程车难寻之地有间“仓库”。这儿是小有名气的北京二手书集散地—布衣书局自2004年成立以来的第五个落脚点。资金的拮据已将它从二环以里,步步紧逼到了这里。
其创始人,绰号胡同,乃典型山东汉子。胡同爱书,在山东做中学美术教师时,工资仅200出头,却在领队出外参赛之时,欠学生逾900元而得以扛书回家。2002年,胡同来中央美院进修,从此便留在了北京这块“老地界儿”,当起了旧书贩子。
“别人问我地址,我都会劝他们别来。”面对如此窘迫的环境,爽朗的胡同脸上也不免露出了为难之色。位于一座二层小楼一层的布衣书局,不知缘何,异常阴冷。屋子分两部分,北侧几排木质书架上,有序排列着已在其网站上待售的图书。而左侧和入口处,各种重复或单册、尘封或残旧的书则四处散落着,让人再无立足之处。实际上,其95%的客户都是来自网络,而胡同在这里打造的虚拟空间,相比实体书店则诱人许多:论坛更似一个沙龙,有人定时来,买书的同时发上几句言。胡同在其中或插话、或缄默,倒得一乐。
不过总会有人仍然不辞辛苦地亲身前往。一个归国华侨曾慕名而来,虽携那套预定图书满意而归,但特色的“旧书地板”也让他着实吓了一跳。
当然,赢得顾客如此高的附着力,除了公道的价格外,还要归功于胡同在潘家园甚至废品收购站到处的“游走敛物”。平均每周一两车的旧书古货,不但品类齐全,其中也总掩藏着一些“至宝”。
如今,尽管当年的“淘书乐”已从单纯的爱好演变成了职业,但胡同还未将本本散发着独特霉腐的书籍,生生看成钞票—他还恋书,办公室铁皮箱子里“偷偷”藏下的,就是证据。而对于这个仓储式的书店,他表示还要做下去,即使,很苦很难。(文/李晨蕾)
深圳
古籍与酒吧:
尚书吧
地址:福田区福中一路中心书城首层南区
从某种程度上说,创立于2006年底的尚书吧就像是17世纪巴黎的文化沙龙。其脱胎和游离于深圳著名网络文化论坛:尚书屋,而在创办者扫红看来,这似乎更是一个观摩世间人生百态的窗台。在这里,静读的乐趣、晤谈的愉悦与品尝红酒的优雅并存。而对旧书、古籍、读书会等活动的支持,因填补了这座没有历史的城市的空白,已经不折不扣成了深圳的文化地标之一。(文/仇勇)
上海
老上海画卷:
汉源书屋
地址:卢湾区绍兴路27号
这是一家深谙海派气质的书店。走廊两旁,一边是古朴桌椅与匾额、烛台、瓷瓶、摆钟等一色物件围拢出的清末民初的厚重,一边是巴洛克式的圆弧形雕花木书架与古钢琴、西洋玻璃柜、笨重留声机营造出的法国古典浪漫风情—同时包容着长袍马褂与考究西装的昔日十里洋场似乎重现。
在这片深处闹市的低矮平房中,你既能找到各种有关上海历史、民俗、文化的书籍,同时也有书屋主人创办的中国通出版社所出版的各类书籍画册。据说有人甚至还在这里翻到了一本专论蟑螂家族习性的新书。当然,所有的书并不都是唾手可得的,比如主人的私藏—主要是各种摄影集和画册,你只能坐下来喝杯咖啡慢慢欣赏,却无法用钱买到。
是的,它也侵染了上海人的清高与傲气。或许,也的确有理由这么做:已成为文化地标的汉源书屋,其主人是鼎鼎大名的导演尔冬升的弟弟,摄影师尔冬强。而对于已走过了十个年头的它的故事,有人会对你说,这是张国荣生前在上海最爱的书店;有人会对你说,这是江南春当年苦心思索出分众模式的地方。以至就连这里的服务生,脸上也始终挂着一副处变不惊的漠然。(文/叶柳)
北京
儿童王国:
蒲蒲兰绘本馆
地址: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建外SOHO 13号楼 1362室
掩藏于写字楼之中,有这么一个世界:彩色书籍拼织成的小空间里,一个母亲坐在当中正为簇拥着她的几个家庭的孩子讲着故事。这是蒲蒲兰绘本馆,日本一家专业儿童出版社2004年在中国设立的实体店之一。其希望这里5000多种来自欧美、日韩、台湾等版本的精美图册,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启蒙画卷。是的,矮桌椅、列及地面的书籍以及小阶梯搭成的临窗阅读室,营造了一个大人与孩子前所未有的平等世界。但在书架的较高层,也有着孩子们暂时无法企及的童话—成人的童话。(文/李晨蕾)
拉萨
藏学圣地:
“古修哪”书屋
地址:北京中路(冈拉梅朵酒吧旁)
2003年,正值西藏旅游热兴起,来到这里的“背包客”们在走访了一座座寺庙古殿之后,却找不到一家专业的藏学书店。蒙古姑娘格力与藏族小伙东智由此创立了“古修哪”书屋,并开启了这对年轻夫妇探索这片古老神秘土地的“寻宝”之路。 在藏语中,“古修哪”意为“请到里面坐”。女主人曾上青海下四川,东奔西走力图把最优秀的藏学图书请进自己的小店。如今,各种国内外最新出版的藏学书籍,以及一些只有这里独有的珍贵图书,在轻柔的藏族音乐中,显示出一种久违的肃穆。(文/倪妮)
杭州
古海书林:文史书店
地址:西湖区文三路158号
全套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排满了一面墙。最里面的一些线装书旁,大概店主知道大多数人都会掩不住好奇而翻翻,所以还特意放了几副白手套。而在似乎还泛着墨香的书架间,经常能找到诸如一套民国史料丛书这样在别处很少能见到的古老文献。这是店主人王海松所经营的三家书店之一,而文史书店与另外两家专营教育和音乐方面的书店,则被其统称为“杭州书林”。想必,或许没有比坐在精雕细刻的硬木椅上,一边自冲自饮着桌上提供的茶叶,一边把玩着手边的四方名砚更惬意的事了。(文/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