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 这家全球知名的快销时尚品牌在春雨中迎来了在中国的第一天

H&M 进北京

来源:《环球企业家》 网站  |  作者:沈霄戈  |  阅读:

古老的前门牌楼、灰墙青瓦、有轨铛铛车,当一块黑底红字“H&M”广告牌矗立在北京这条老字号林立的前门步行街,也许涌动的观光客人潮中大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全球知名的快销时尚品牌,他们更了解“全聚德”这样的老字号。然而,这并不阻碍H&M充满信心地把在北京开设的第一家店确立在这里。“其实所有对时尚有兴趣的人都是我们的目标客户,我们知道前门是北京有名的地方,加上新的改造变得更棒,目前很多人在街上走但是没有更多的店面开放,我不担心我们开店后的销售。H&M全球投资关系总监Nils Vinge对《环球企业家》说。显然无论前门时尚一条街的规划是否已经成形,H&M已经按着自己全球选址的策略抢占了先机。

2009423前门店正式开张,细雨中几百人等候的人群印证了此前的估计。尽管北京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城市,但是H&M已经在短短进驻中国市场一年后在香港、上海、南京等地拥有了14家门店,而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在北京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翘首以盼的粉丝。而430号在北京大悦城开张的第二张店继续上演了人力追捧的一幕,上千人排队等候开张,而此后接踵而来的五一假期,被视为开业业绩增长的高峰。

但是同为时尚快销品牌的ZARA,日本的优衣库似乎脚步比H&M更快一些,率先进入了北京,并且选择了北京世贸天阶、三里屯vallege等时尚品牌聚集的商圈。对此,H&M并不认为自己是迟到者,而且并不惧怕竞争,Nils Vinge表示H&M此前也曾经进入巴黎、纽约这样已经是高竞争环境的市场,而事实证明同样很成功。“关键不是我们做什么,而是怎么做,这是整个企业文化的东西。我们清楚的知道,在时尚这个领域瞬息万变,我们今天销售的东西,明年甚至可能下个月就不会再卖了,我们必须时刻为下一步做准备。”Nils Vinge表示,因此他们对于北京市场还处在一种谨慎摸索的阶段,而这种不确定性和灵活性正是H&M能够在时尚行业生存成功的法则。H&M在进入邻国丹麦市场的时候,尽管几乎语言都是相似的,但是因为丹麦零售业体系的差异,H&M几乎花费了10年的时间才在丹麦市场获得盈利。

尽管“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时尚与品质”的战略口号,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这三者之间如何把握平衡的尺度,确实需要在各个细节渗透的。比如作为快销时尚品牌,H&M在供应链上采用了最快的速度只有15天,比竞争品牌ZARA20天还要迅速。而在上海开店之后,也出于对供应链便捷的考虑,在南京相继开店。

此前曾经有人质疑,对H&M的热情过后,迅速扩张的速度是否会让它最终沦为此前“班尼路”的命运,成为廉价低端品牌。但可以看到,尽管H&M在张显它的价格优势,但是它并没有在设计、时尚趋势上沦为二线,而是通过和知名品牌设计师、明星合作,保持领风气之先的品牌优势。比如2009与之合作的知名设计师Matthew Williamson for H&M 独家春季系列也选择在前门大街店开幕当日发售。 

2008H&M实现13%的增长率,似乎让人感觉目前艰难的经济时局并没有对这个品牌产生打击,Nils Vinge认为,当人们更强调物有所值的消费观念的时候,像H&M这样经济型时尚品牌的核心理念会更受到欢迎。“另外我们也会发现很多机会,比如在店面地址有更好的选择机会,在广告宣传上有更好的媒体版位价格。”他说。2009H&M规划是在全球开设225家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