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们未能预言全球经济危机?又为什么他们的角色对于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经济学家价值何在?

来源:《商业周刊》中文版  |  作者:彼得·科伊 ,与简·萨辛和西奥·弗朗西斯  |  阅读: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未能预言这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如今,他们又无法就如何应对危机达成共识。人们不禁开始疑惑:这些经济学家究竟有什么用?有人近期在patrick.net网站上张贴一篇博客文章评论道:那些经济学家预测房地产市场时的表现,甚至不如他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父亲和仅有小学二年级学历的母亲。“如果你是位经济学家却没能预见到危机来临,你就应该认真地重新想一想自己所受到的教育有什么用,或者干脆改行,做些切实能给社会带来帮助的事情吧,比如挑挑白菜什么的。”

言下之意:好好听听这些话!你们这些聪明的笨蛋!带着你们的供应曲线滚吧!

客观来说,这个世界如此复杂,没有人期望经济学家能一字不差地预言未来。但人们认为,这些专家最起码也该能够群策群力,发出警告。又或者,当灾难来临时,他们应该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人们眼下关注经济学家,就是因为他们信誓旦旦地宣称能够阻止经济再次陷入“大萧条”深渊。然而“大萧条”已经过去70多年,但这些经济学家迄今连“大萧条”教训几何这样的问题都莫衷一是。有关这一话题的辩论近期愈演愈烈。

为阻止经济下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和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萨默斯史无前例地采取了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和极端货币政策。如果这一系列决策能带来经济持续复苏——现阶段似乎显现一些希望的曙光,他们将被视为英雄。值得注意的是,到现在为止,这些政府决策者被迫采取的政策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程度上,都超出了经济专家近些年研究甚至思考的范畴。

过度自信、不切实际、服务政治……这些针对经济学家的批评或许只是稍微夸大了一些。他们奉行一种无论是原始数据还是自身技能都无法达到的准确。太多学者先是把人们假想为超级理性且全知全能的“经济人”,然后自己在各种争论中选边站队,让研究陷入停滞。那些敢于挑战传统思维的人则被完全埋没。

批评措辞相当严厉。稀有事件领域学者、《随机致富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和《黑天鹅》(The Blake Swan)等书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利布说:“我们必须避免让社会建立在愚蠢经济学家的预测上。”定量金融学专家保罗·威莫特的说法是:“经济学家们的模式糟透了。他们完全忽视了人为因素有多么重要。”

面对潮水般的批评声音,人们似乎应该忽视整个学术界。但这并不可能。原因之一是,如何走出危机和避免重蹈覆辙都需要一代人贡献他们的最大智慧。在这方面,致力于商业周期和经济增长研究的宏观经济学家曾功不可没。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成果帮助不少国家通过建立和强化独立而强大的中央银行而成功遏制了一度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

即使是当下,学术研究也并非毫无进展。各个领域的学者知耻而后勇,加快了当代金融学的研究步伐。由于经济学家求学时便在金融市场可有效自我调节的假设上思考,当放松抵押贷款、金融机构过度杠杆作用和复杂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造成危机时,大多数学者会显得措手不及。“现在绝对是新思想涌现的时候,就像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那样,”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杰·法默说。

人们可能会怀疑经济学家的价值,但绝不可能忽视他们。原因在于,无论人们想出何种危机应对措施,它必然基于对经济运作方式的某种假设。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些假设必然来自这个或那个经济学派。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那些自认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务实者往往臣服于一些已故经济学家。”

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希望学术界能够齐心协力。这并不容易,因为这场危机就像是在旧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它再次挑起一项由来已久的宏观经济理论争议,即政府究竟能否利用财政刺激政策等以增加财政赤字为代价扩大公共投入的措施来刺激内需、恢复就业。

今年1月,社会舆论爆发了一场有关财政政策的争论。当时,还是“当选总统”的巴拉克·奥巴马选择了一个自认为滴水不漏的表态:“我们需要政府采取措施,经济复苏计划将能够助推经济重新启动,在这一点上不存在丝毫争议。”但不久之后,大约250名保守派经济学者在多家知名报纸上联名刊登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我们完全尊重总统先生,但他说得不对。”明德学院经济学者戴维·科兰德尔自身对经济刺激计划持怀疑态度,他说,“存在争论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们竟然选择这个时候彼此争论”,而非几十年之前。

经济学家最大的错误在于狂妄自大。上世纪60年代,自由市场学派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几乎让整个学术界相信,“大萧条”应该归咎于美联储。这似乎意味着,只要美联储政策得当,同时辅之以经济学家的指导,就能避免再次犯错。时任美联储理事的本·伯南克2002年为庆祝弗里德曼90岁生日时发表一篇演说,承认了美联储对于“大萧条”的责任。他告诉弗里德曼:“你是对的,我们有错。我们感到非常抱歉。感谢您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好一番冠冕堂皇之词。

于是,经济学家们开始对美联储的能力深信不疑,基本不再研究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应对衰退或萧条。另外,衰退变得越来越少见且越来越温和,一些人把这段时间称为“大缓和”时期。谁在这个时候还需要经济刺激政策呢?如纽约大学经济学者泽维尔·加贝克斯所说:“一年以前,如果你谈论最优化财政政策,你就会被看作老古董。”

主流经济学家对于这一正统学说的忠诚还表现在他们对房地产和股市泡沫隐忧一度不屑一顾。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甚至认为不可能存在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因为房地产不存在单一的全国性市场。他同样不认为金融衍生品等华尔街的虚拟产品暗藏风险。直到去年,这名美联储前掌门人才低头认错。在国会参议院一次听证会上,他说,当发现自己的理论体系存在“缺陷”时,他吓了一跳。“过去4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我都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我的理论体系应用得非常好。”

政治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按照宏观经济学家对经济不稳定因素的考虑重点,你可以粗略地把他们分为两派。其中一派奉行凯恩斯的学说,担心经济下滑可以自主生存,从而把经济拖入无法摆脱的深渊。这一学派的学者认为政府需要果断采取有力政策,阻止经济螺旋式下滑,正如美国政府现阶段所为。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包括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曾提前预言严重衰退的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以及准确预见房地产和科技股泡沫破灭的耶鲁大学学者罗伯特·希勒。

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更愿意相信经济具备自我治愈能力。他们认为,低利率和政府背负赤字支出效果不佳,只会给美国带来沉重债务。这一派包括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巴罗、芝加哥大学的小罗伯特·卢卡斯、亚利桑那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明尼苏达大学的帕特里克·基霍伊和查瑞。

不出意料,市场均衡学派基本倾向于共和党,而政府干预一说的支持者似乎大多欣赏民主党人。

这场危机来临前,经济学家们看起来本可以和解。一向“沾火就着”的克鲁格曼在他于2006年面世的第一版教科书《宏观经济学》中写道:“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小秘密是,经济学家在过去70年中达成了多么大的共识。”

人们如今远没有那么心平气和了。一方面,克鲁格曼说:“学术界重新争论起70年前早有定论的问题,这竟然让我们在先前几个月的时间内毫无作为,这的的确确、实实在在让人羞耻。”另一方面,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科克伦反驳凯恩斯学说经济刺激政策的支持者说:“专业的经济学者,比如与我共事的人,都不再转身重拾古老的凯恩斯主义,就像当无法理解宇宙如何膨胀时物理学者不会再去求助亚里斯多德一样。”当然也存在一些中间派,比如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迈克尔·伍德福德。这些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家的共同点在于质疑式方法论。不过,伍德福德承认:“近来的争论尤其让学术界显得不够团结。”

宏观经济学家最容易受到的批评是,尽管大量危险迹象显现,但他们中几乎没有人预见到衰退来临。美国研究机构“蓝筹经济指标”20089月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者对美国当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的平均预测结果为0.2%。但实际结果是,这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以年率计下降6.3%。美联储也没好到哪儿去。美联储官员20086月预计当年第四季度失业率将在5.5%5.8%之间,这一数据最终为6.9%。美联储当时还预测2009年第四季度失业率将在5.2%6.1%之间。如今,失业率已达8.5%,大多数人预计这一数据会在今年年底呈现两位数。

至少财政刺激政策被重新摆到桌面上来讨论,不过经济学家仍然就政府扩大支持的波及效应或乘数效应究竟有多大而争论不休。持政府干预说的经济学家认为,当经济运转中产量低于产能时,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不小。如今即是产量低于产能的状态,美联储415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制造业1/3的产能荒废,创下了1948年以来的最糟糕纪录。

奥巴马政府官员相信他们的财政政策处于正确轨道之中。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称,经济刺激计划“为消费稍稍注入了一些能量”。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大萧条”历史专家克里斯蒂娜·罗默在3月说:“两个月前,你找不到任何积极信号。如今,就某一点来说,经济复苏将自我重生。”直到那时,罗默仍认为政府应该密切关注,“确保私营经济能够重新自立”后再放松监管。

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政府扩大支出可能遏制私营企业的就业。芝加哥大学学者卢卡斯530日在外交协会的一次活动上把政府的乘数理论称作“蹩脚的经济学”。

事实上,即使是经济刺激政策的支持者也无法确定这些措施是否可以奏效,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少经济学家担心军费支出下降后经济将下滑一样。时任蒙哥马利·沃德百货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休尔·艾佛利非常担心战后必有萧条,于是拒绝开办新店。经济学家至今仍无法准确说出艾佛利错在哪里,一如他们现在也无法断言经济刺激计划将会结束这场衰退、还是只不过能够中断衰退。克鲁格曼支持推行强力措施,实施经济刺激政策,以修正银行业。但他也曾发出这样的疑问:“通过扩大财政支持可以带来持续的经济复苏吗?还是只能为我们争取一些时间?”

那么,前路究竟在何方?一旦危机过去,宏观经济学家的下一项任务将是让经济更加牢固——牢固到即使政治家、银行家或是经济学家今后犯下错误,经济也能幸免于难。关注经济不可预期特质的经济学家塔利布说,生命变得坚强借助的是被经济学家认为多余且无用的一双手和两只眼睛。布兰迪斯大学学者布莱克·勒布朗建议,防止大危机需容忍小混乱,正如林防员经常在可控范围内烧除杂草以预防森林大火一样。也许,浴火可以让宏观经济学得以重生。